2018年03月05日 星期一
全国人大新任发言人张业遂首次亮相
“既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
本报记者 操秀英

    两会素描

    3月4日11时10分,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全国人大新任发言人张业遂在现场媒体的快门声中和闪光灯下走上主席台。

    媒体对此次发布会和新任发言人报以极大热情。不到9点就开始在大会堂排队等待安检的记者最终依然没抢到座位。

    微笑,挥手,落座。

    接棒傅莹出任全国人大第八位发言人,张业遂首次以此身份亮相。

    改革、立法、外交、国防……作为“外交老兵”,张业遂用一个半小时回答了中外记者的11个问题。

    发布会上,今年中国国防预算的增幅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张业遂笑称,“国防预算确实是每年人大新闻发布会的一个老问题”。他如是回答:“近年来,中国适度加大国防投入,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弥补过去投入的不足,主要用于更新武器装备、改善军人的生活待遇和基层部队训练生活条件。”

    “无论从国防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看,还是从人均数额看,中国的国防投入水平都低于世界主要国家。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张业遂强调。

    中国向外输出的中国模式是要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和规则吗?

    “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既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在国际秩序问题上,我们不是要推倒重来,搞颠覆替代,而是要坚持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建设者。”

    如何看待“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地缘战略工具这一观点?张业遂认为,这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一带一路’是一个以互联互通为重点,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的经济合作倡议,是希望通过实现优势互补,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的共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我们欢迎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建设性意见。”

    谈到2018年中美关系,担任过驻美国大使的张业遂的体会是:“双方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如果基于错误的判断或者假设来制定政策,将会损害两国关系,带来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直面热点,不避焦点,开诚布公,有理有据,在回答这些有关外交的问题时,张业遂显示出很强的专业优势。

    (科技日报北京3月4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