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2日 星期五
中国的《斯瓦尔巴条约》情缘
陆成宽
北极新奥尔森的“科考小镇”

科林碎玉

    打开地图往北欧方向寻找,横亘在挪威和北极点之间的群岛,叫作斯瓦尔巴。它因各国外交家在北极地区缔结的一个条约而闻名于世。条约赋予签约国“可在群岛及附近海域从事科学活动”的权利,促成了中国在此建立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成为世界上第八个在此建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

    虽然早在1925年,北洋政府便在巴黎第二批次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但直到1991年,中国都鲜有人知道这一条约。发现它的人,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名誉主席高登义。

    2月26日晚,笔者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M楼九层的“科学咖啡馆”活动现场见到了高登义,数年后谈起他与《斯瓦尔巴条约》的情缘,他仍然感慨万分。

    1985年,我国在南极建成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长城站建成后,我国一部分从事极地科考的科学家就有了在北极建立科考站的梦想。1991年夏天,高登义应挪威卑尔根大学Y·叶新教授的邀请,参加了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联合的北极综合科学考察,开启了长达10年的中国民间北极考察之路。

    考察中,高登义在斯瓦尔巴岛首府朗伊尔宾参观博物馆时,观看了一个很短的录像片,他从中得知,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的成员国。遗憾的是,录像一闪而过,并没有详细信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高登义又在Y·叶新教授的《北极指南》一书中看到了《斯瓦尔巴条约》,随后便请Y·叶新教授把这本书赠给他。阅读条约原文后,他才了解到,1925年,应法国政府的邀请,北洋政府临时执政段祺瑞派官员前往法国巴黎,于7月1日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中国由此成为该条约的第46个签约国。

    该条约使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非军事区。条约承认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但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由此,中国人有权利自由进出斯瓦尔巴群岛,并分享条约规定的权益,这也是中国正式与北极地区有官方联系的开始。正因为有了《斯瓦尔巴条约》,我国才能在那块万里之外的冰封之地上建立科学考察站、开矿、办学等等。

    高登义曾向Y·叶新教授请教如何才能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中国的科学考察站。Y·叶新教授认为很简单,只要与挪威的一个大学或研究机构合作就可以,并且他还建议,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与挪威卑尔根大学合作,从而实现中国人的北极建站梦。

    乘坐“南森号”考察船到达朗伊尔宾的当天,高登义就拜访了该市市长。在谈及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学考察站时,市长表示热烈欢迎,并建议高登义与挪威驻中国大使馆联系。

    1991年8月下旬,高登义回国之后,就开始为我国在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而奔走呼号。他首先向当时的南极办领导汇报此事,南极办领导很为难,因为南极办不能管北极的事情,建议他向中国科学院汇报。

    同年9月初,中国科学院孙鸿烈副院长听完高登义想在北极建站的汇报以后,表示强烈支持,并在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极地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增加了一个子课题:“斯瓦尔巴群岛建站调查研究”,由高登义担任该课题负责人。从此,高登义便可以名正言顺地为在北极建站积极奔走。

    2001年,挪威驻中国大使馆正式来函邀请中国到斯瓦尔巴群岛考察并建站;2002年夏天,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宾建立了中国伊立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2004年夏,又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森建立了中国北极黄河站,从此揭开了中国在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活动的序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