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26日 星期一
乡村振兴

    农业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

    近日,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河南省农科院联合召开“河南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结合河南实际,共同探讨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的振兴之路。同日宣布两家联合成立“河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说:“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乡村振兴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分量更重,意义更大。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担子也更重。”他表示,将组建开放协同的一流智库平台,加强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问题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申延平认为,当前我国农村处于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型期,处于剧烈的变化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央1号文件提出农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地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科研和理论工作者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以便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实施科学的举措。

    不少专家在研讨中提到,当前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不平衡,必须把乡村振兴放在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来研究。实现乡村振兴,中国的农业经营组织,不可能再是一家一户、小块土地,也不一定是规模越大越好,要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比如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资本注入的农民参股的农业企业等,应该是合适的经营组织。同时应该加强包括科技服务在内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据悉,为了推动河南的乡村振兴,河南省最近将推出一个实施意见、一个战略规划、十个具体方案和一个考评体系。其中,河南省农科院承担的科技支撑方案目前已经完成,将于近日发布。(记者乔地) 

    武汉推动农村资源资产化改革

    近年来,武汉围绕农村资源要素和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推进农村资源资产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城乡收益一体化的“三化”改革,探索出一条振兴新乡村之路。

    去年下半年,武汉江夏区法泗街八塘村村民易志林抵押自家农房,从银行贷款10万元,在他家附近一所高校食堂中再承包一个窗口。两个食堂窗口加上流转的20多亩地种植水稻,去年家庭年收入超过20万元。他说:“流转的土地、农民的房子都可以抵押贷款,这在以前都没法想象。”

    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被称为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三块地”。武汉市农委主任谭本忠说,长期以来农民对承包地、宅基地只有承包或使用权,必须通过改革让权属资产化,使资源变财富。

    武汉市通过完善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与抵押融资等改革,推动农村资源要素流动。

    “农村各类资源权属只有能交易、可抵押,才算真正的资产化。”武汉市农交所总经理孙晓燕说,目前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四荒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等11类农村权属均可在武汉市农交所内挂牌交易、抵押融资。

    截至去年底,武汉市农交所组织各类农村产权交易3631宗,涉及面积134.98万亩。农村产权交易价格呈稳步上升态势,去年土地经营权交易价格达到平均每年每亩566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了31.63%。

    此外,针对村集体资产经营增收难、收益分配难、日常监管难等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做强、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瓶颈,武汉市以蔡甸区作为改革试点,探索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差异化、分配自主化、监管常态化,实现村集体资产从理论上的共有,变成现实中的共享。(据新华社) 

    村庄不会在大上海消失

    沪郊嘉定区农委副主任姜洪兴告诉记者,嘉定将划定“红线”保留保护近40个“有年头”的行政村。村庄这个形态,不会在大上海消失。

    上海市农委相关人士说,在大城市,同样有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空间。都市里的乡村,应该成为城市“后花园”。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的“更新”,使之跟上现代社会的步伐。记者在走访沪郊一些乡村时了解到,当地对“更新”用了一个“谨慎”的词:“微更新”。记者采访发现,他们的“谨慎”,是为了更精心地保留和保护乡村的原有风貌和良好民风民俗。

    嘉定安亭镇向阳村党总支书记夏明说,这里的村庄风貌布局,就是“沿河”的特色,河岸人家,周围有小小竹林和广大水田。这是江南水乡的“风貌”,乡村更新不能“更”掉这种古风古貌,而是在保留保护好乡村特色风貌的前提下,“输入”现代生活的便捷。

    前不久,包括安亭在内的沪郊一些特色小镇,在小镇发展和乡村振兴上形成了一个共识:上海不仅需要大城繁华,也需要小镇美丽。应尊重现有的小镇历史风貌和乡村肌理,注重传统文化和小镇精神的传承,在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风貌等方面进行“特色”建设,不推倒重来,不贪大求全。

    乡村振兴,还离不开乡村功能的“再激活”,并且在城乡交融中发挥乡村的活力。在嘉定华亭镇毛桥村,新近传出恢复和重塑乡村“集市”功能的消息。集市,古来就是农村“人流、物流和情感交流”的载体。毛桥村集市推进办副主任徐占松认为,恢复农村集市,一定程度上是“恢复农村的活力”。

    沪郊的枫泾古镇,则着力在农业创新上进行功能的“再激活”,形成了长三角农创一体化平台,把新型的“双创”机制引入现代农业的要素组合和交换中,农技专家的成果、农业风险投资与农场、合作社的产销有了共同的“对接土壤”。

    乡村振兴,更离不开乡村形态和环境的“细治理”。在沪郊金山,正在推进“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的战略,重塑都市新型农业供给,形成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四个优势主导产业,通过新型服务链的打造,把农业的经济、生态与服务功能融合起来,让新农业对接市民绿色生态新需求。以前杂七杂八的“乱搭建”逐渐被清除,形成了一批农业旅游集聚区和郊野公园,引入了网格化的精细治理,每个“网格”都有专人和志愿者保清洁、保平安。

    上海城乡正在形成一种双向“反哺”:城里人下乡休闲旅游,“反哺”农村;农村以绿色生态,“反哺”城市。(据新华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