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23日 星期五
观点速递

    政务App不能办事 要它干啥

    一些政务App名不副实,究其因,问责机制匮乏,考核体系不健全,甚至根本就没有纳入考核体系。还有一个原因是,使用者无权问责,有权问责的人不使用。民众要通过政务App办事,办不了事再啧有烦言,工作人员也很难感到压力。而对工作人员有问责权的官员,则根本无需通过政务App办事,他们往往理解和体会不了民众的痛点,对无效果的政务App难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王石川(《中国青年报》)评报告显示超过40%的省部级机构单位的政务软件存在链接失败、兼容性差等各种不可用的问题

    年龄莫成“分水岭”

    科研资助要因才施策

    当年龄成了“硬杠杠”,甚至是科研资助项目评审中的某种导向,又会带来一些新问题。比如,部分科研人员为了赶在“年龄线”前出成果,追求“短平快”,不愿选择那些周期长、见效慢的方向或问题,助长了浮躁的学术风气。一些拿了项目的科研人员则会在后续项目的评审中不断积累优势,而那些没有及早拿到项目的人,不仅当期的科研活动受到影响,还有可能“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谷业凯(《人民日报》)评35岁成申请科研资助项目的关键节点,令接近这一年龄的科研人员“压力山大”

    小学生“喜欢”课外补习

    暴露学校教育短板

    学生们之所以如此高度“认同”甚至“迷恋”课外培训,固然与跟风密切相关,但确实也暴露了当下学校教育的一大软肋——大班额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此,学校如何抓住学校教育这个主阵地,大有文章可做。学校里给的专业教育服务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家庭的需求,就能发挥出应有的“挤占效应”,参加课外教育自然会减少。

    ——胡欣红(《澎湃新闻》)评小样本调查发现超九成小学生喜欢上课外培训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