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13日 星期二
苏州高新区:“最强外脑”抢台竞秀
本报记者 张 晔
苏州中科天启展示其参与完成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遥感技术。受访者供图

    第二看台

    2017年,苏州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曾发生过一件“怪事儿”——一个新建的切片生产车间各项生产看似正常,不良率却始终比其他车间高出7个百分点。

    “多亏了阿里巴巴‘云脑’,经过大数据分析,最后发现问题出在了精度相差零点几毫米的备件上。”近日,苏州协鑫光伏总经理郑雄久告诉前来采访的科技日报记者。

    经过改进,这个车间的良品率提升了5个百分点,而良品率每提高千分之一点,就可为企业节省上千万元的生产成本。这个给协鑫带来巨大效益的“云脑”,就是阿里巴巴工业云的大数据分析技术。

    阿里云“区域经济大脑”在这里首秀

    去年底,在2017云栖大会·苏州峰会上,阿里云和苏州市政府共同发布了“区域经济大脑”。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云“区域经济大脑”落地的第一站便是苏州高新区。

    一方面,阿里云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协助政府对企业运行情况全面分析,以精准扶持、引导和产业链招商;同时,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应用,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延伸和服务升级,助推苏州及高新区生产性制造向服务性制造、高端化智造的转型。截至目前,阿里云在苏州已经调研对接50多家企业,并启动建设苏州工业大数据众智平台进行进一步转型。

    事实上,青睐苏州高新区的科技企业不止阿里云一家。

    中兴克拉、中国移动苏州研发中心、苏州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等一批龙头项目也纷纷选择在苏州高新区落地生根。

    只需在井盖下安装一个巧克力块大小的黑色塑料,就可以监测该区域的所有井盖?

    没错!这些黑色塑料方块还拥有长达15年的电池续航。通过这些“巧克力”智能终端,城市管理者可在统一应用平台上实时监控室外地下地面停车、园区井盖、空气、扬尘、水质检测等实时动态数据,无需动用人工便可一目了然。

    这是中兴克拉物联网在厦门的一个应用场景。在中兴克拉公司的展厅里,还展示着其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公共设施、智能工业、智慧农林水利等方面的布局。

    数据显示,随着二线及省会城市,特别是“新一线”城市的崛起,许多科技企业的研发中心开始从一线城市向外转移。而随着资源环境约束以及各项成本的日益加大,过去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也难以为继。这就要求地方管理者必须向创新要增长新空间,向改革要增长新动力,谋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苏州高新区未雨绸缪,通过牵手大院大所培育高端“创新源”,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提升区域创新“浓度”,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积蓄动能。

    80余家大院大所为创新“涡轮增压”

    如今,我国发射的卫星越来越多,每天传回的影像和数据更是不计其数。这些传回的海量数据如何使用?

    在苏州高新区的中科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里,以中科院院士周成虎领衔的“遥感大数据协同计算与产业化应用”课题团队,正忙着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这个团队在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处理、目标自动识别、智能化信息分析上已走在全国前列。有了地理信息大数据,就如同给人们装上了“火眼金睛”。

    今年1月8日,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出消息,中科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旗下企业——苏州中科天启遥感科技有限公司与武汉大学联合申报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测量网格处理关键技术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去年,由中科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打造的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与文化产业基地里,4万平方米的办公研发大楼也拔地而起。目前,这个基地已集聚起了一批地理信息产业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力争用3年到5年的时间,打造一个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地理信息与文化大数据中心。

    在苏州高新区,已集聚80余家大院大所,2017年新增21家创新载体平台。

    “大院大所带给地方的财富,不能以单纯的经济效益来评估,更多的是集聚和裂变效应形成的创新涡轮增压,让地方创新驱动势头越来越强劲。”苏州市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徐美健说。

    产业基础不断完善,加上资金、政策支持,以及高校建设加强,都助推着苏州高新区的崛起。2017年,苏州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150亿元,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3亿元,增长10.2%。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00亿元,增长6.5%。其中,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56.3%和77.3%。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