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01日 星期四
农村教育补短板 观念和公共服务都要变

第二看台

本报记者 张盖伦 实习生 刘润芝

    教育部1月25日召开的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在教育系统组织实施“奋进之笔”行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优,小而美。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高政表示,乡村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短板,加强乡村教育,也是在推进教育公平。

    县城“大”,乡村“小”

    此次工作会议上,陈宝生指出,要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

    宝鸡上善公益援助中心负责人张红兵也是一名小学生的父亲,他表示,宝鸡城区很多学校都是大班制,一个班动辄六七十个孩子。为什么?因为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区某几所好学校中,家长削尖脑袋也要把孩子送进去。

    “要是农村就有好学校,我何必费那么大劲送孩子去城里念书呢?”张红兵说。

    班级一大,孩子自然难以得到关注,更不要说个性化教学。中国教育科学院教授储朝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消除大班就是为了保障教学质量。

    但在乡村,学校都小。孩子住得分散,有些也随着父母进了城。2017年底,由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完成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我国不足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共有10.83万个,占乡村小学与教学点总数的56.06%。其中,不足10人的乡村校点2.58万个,乡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

    “其实,从教育现代化角度看,小规模学校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且,乡村小规模学校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它在乡土社会和其所处社区中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高政说。

    学校小,年轻人怎么来?

    宝鸡市坪头镇新民小学是一所小规模学校,也是一所寄宿制学校。目前,全校共78名学生。校长李文生介绍,去年六年级毕业24人,一年级新招4人,自然减员20人。明年招生形势更严峻,六年级将毕业25人,但周边自然村符合招生年龄的只有3人。

    让李文生忧虑的,除了生源少还有学校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全校共13位老师,老同志就有6位,他们是七八十年代的民办教师返聘过来的,当中最年轻的也56岁了。”李文生感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师资缺乏新鲜血液。”

    乡村教师岗对年轻人吸引力确实有限。就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之前,高政刚刚和一位免费师范生聊了聊。这位师范生在乡村工作一年后,就考上研究生,离开了农村。“从现实来讲,很多本科生、硕士生不甘心苦读多年后去农村发展;而且,一些地区乡村教师收入确实偏低。”

    他想了几招。比如,从乡村本土选拔教师接受免费师范生教育,再回到家乡从事乡村教育。再比如,恢复传统的中等师范教育,降低学历层次,使得教师安心从教。“也可以将当地大量代课老师经过系统培训后,纳入公办教师编制。”高政说。

    寄宿学校里,心理关怀很重要

    如果孩子无法就近上学,他们另一个选择,就是乡镇寄宿制学校。

    寄宿制学校并不低人一等。相反,很多国外一流的学校,比如美国的私立精英高中,英国的公学基本上都是寄宿制。

    只是,寄宿在学校里的孩子,他们对亲情的需求如何得到满足?

    “有个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增加老师。” 高政指出,乡村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本就和父母分隔两地,由爷爷奶奶隔代抚养。如果寄宿制学校配备有足够的老师,特别是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和心理健康老师,孩子反而能在学校里得到更多关怀,更能健康成长。

    但问题是配不齐。李文生知道,老师要对学生的生活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要求。但现在小学普遍缺乏专业的生活指导教师,有时我们会从社会上临时聘请人员指导学生管理宿舍。”李文生坦言。

    “城里和乡下的孩子应该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但长期以来政府缺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识,导致城里的学校好一点,乡下的差一点。”储朝晖指出,要真正改善农村教育,观念要改变,执政理念要改变,公共服务也要跟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