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31日 星期三
《自然》就“一带一路”刊登中国科学家文章

    科技日报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李大庆)《自然》杂志30日发表了题为《构建数字丝路》的文章。这是《自然》首次就“一带一路”刊登中国科学家的文章,反映了国际科技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认可,以及对科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用的高度重视。

    文章作者是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研究员、“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主席郭华东院士。文章分析了“一带一路”区域在环境变化、粮食安全、自然灾害、城镇化进程、世界遗产保护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比如,“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脆弱性问题突出,沿海地区正遭受到海平面上升、过度捕捞和污染带来的威胁;中亚地区由于河水被用于灌溉等原因,咸海的水量在过去50年里减少了近90%;“一带一路”区域还有不少濒危世界遗产地正在遭受城市无序扩张、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和气候变化等的威胁;自然灾害也威胁着众多农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也阐述了“一带一路”国家存在的数据资源共享不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数字鸿沟、能力发展不均衡,以及缺乏有效合作交流机制等4方面问题。针对上述挑战,DBAR的目标是提高数据共享能力,监测生态环境变化,运用地球大数据支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服务科学决策。

    文章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精髓是开放共享,欢迎所有志同道合的国家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超过1万亿美元的投资将助力60多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新动力,例如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和智慧城市等前沿领域对发展的驱动。

    目前,DBAR计划已得到了26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支持和参与,成立了环境变化等7个国际工作组和城市化等2个国际任务组,在巴基斯坦、泰国、芬兰、意大利、俄罗斯、摩洛哥、赞比亚和美国设立了8个国际卓越中心。近期,“DBAR科学规划书”发布,DBAR将围绕地球大数据平台的构建、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未来10年持续开展数字丝路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推动“一带一路”的健康、持续发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