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
下好“绣花”功夫 做好“精准”文章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精准帮扶低收入村(户)纪实

    本报记者 李建荣

    北京大兴区青云店镇六村村民王顺最近有点忙,自从村里开始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园区,老王的活计便总也忙不完,摘花生、采花、修树……但收入的增加却让他忙并快乐着。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营资所研究员邹国元同样很忙,每隔20天左右,他就要到六村的基地去一趟,对开展的试验示范进行指导监督,遇上种植、养殖的关键期,还要组织现场技术会商与指导。

    “2017年,我们累计组织全院70多名科技人员与延庆、密云、房山、昌平等9个郊区县、44个低收入村、73个新型生产经营主体、340户低收入户完成了精准对接,签订了对接服务协议,累计投入各类科技资金585万元。”院党委书记高华告诉记者,作为科技帮扶的一支重要力量,该院通过进一步加强科技与产业的对接,创新科技帮扶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低收入科技帮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高起点谋划:压实精准脱低责任

    5月份为昌平区老君堂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购进1日龄北京油鸡3000只,6月份为低收入村进行代育雏,7月3日发放给低收入农户饲养,10月中旬调整鸡只饲养管理……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耿爱莲的日志清楚记录了去年帮扶的全过程。

    “习总书记指出,精准扶贫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科技帮扶要想给农民带来真正实惠,实现供需真正匹配十分重要。”院长李成贵介绍,该院建立、完善了全院低收入村(户)增收科技帮扶工作台账,将低收入村(户)增收科技帮扶工作纳入了单位年度考核评价体系。

    记者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关于推进低收入村(户)增收科技帮扶工作的意见》中看到,院里不仅建立了完善的统筹协调机制,同时明确了“以基层党支部为单元、以第一书记挂职为重点,以科技专家为主体,以发展规划为引领,以市场服务为突破,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工作思路。

    2017年12月4日,门头沟雁翅镇青白口村益农缘合作社理事长寇红艳将一面绣有“深入基层不辞苦,精准帮扶暖人心”的锦旗送到信息与经济所。

    “所里的科技人员不仅向村民实地传授果树剪枝和特菜种植等实用技术,还指导村民种植蔬菜景观,推动休闲旅游业;发放的U农信息化产品,既方便又全面,对村民的学习非常有用。”寇红艳对记者说。

    实打实帮扶:用活机制用好人才

    自从共青团北京密云区委的官微“青青密云”推送了《蔡万涛:编制规划谋长远》的“第一书记日记”后,农科院派遣密云区西白莲峪村第一书记蔡万涛便不断接到上门对接的电话。

    “没想到一个与幸福有关的梦会在自已身边发生,刚刚接待完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一行,‘设计+西白莲峪’项目顺利落地,我们的村标识、产品包装等将由设计师团队量身打造。”蔡万涛在朋友圈“晒”起了幸福。

    帮扶干部在精准帮扶中要做到“走心”。“走心”二字,看似简单,做到却殊为不易。在高华看来,用活机制用好人才尤为关键。“以‘双结双促’帮扶活动为例,全院共完成18个基层党支部、54名处级党员干部与18个低收入村、54名低收入户的对接工作,全面实现了院内基层党支部全覆盖、处级领导干部全覆盖的‘双覆盖’目标。”

    “为增加对低收入村(户)增收工作的科技支撑力度,我院将‘双百对接’工作与低收入村(户)增收工作相结合,在项目立项时优先审批低收入村‘双百对接’项目。”院成果转化与推广处处长秦向阳说。

    延庆区刘斌堡乡下虎叫村,整合草业中心、玉米中心、蔬菜中心的专家力量和科技资源,采取分头实施、协同推进的方式,积极推进了山楂小院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全面带动了当地低收入村(户)增收,所对接的低收入户2017年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全链条服务:打好“输血”“造血”组合拳

    帮助开展杏树品种换优,对村里的茶菊产业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引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结合延庆区四海镇前山村低收入的原因,生物中心党总支提出了三条针对帮扶措施。

    在高华看来,“低收入村产业发展,不仅缺的是怎么干,更缺的是干什么和发展创意。依托我院工程咨询学科优势,我们组织专业人员奔赴低收入村深入调研,以村为单元编制低收入村产业发展规划。”

    一年的时间,让蔡万涛从“白面书生”变成了又黑又壮的“地道村民”。这一年,他和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一起编制了《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精准脱低发展方案》,提出了打造“长城脚下白马古道特色生态休闲旅游村”建设目标,“金瓜谷”建设工程、险户搬迁翻建工程、修建徒步大道工程等重点帮扶工程也相继启动。

    “目前20个村已经完成规划文本编制初稿,将在征求专家和当地相关人员修改意见基础上形成终稿,并反馈给低收入村。这些规划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低收入村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项目参考。”秦向阳介绍。

    “下一步,我们将集成院内人才、成果、项目等资源,引入社会力量资源,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的全产业链科技帮扶,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探索低收入村‘整村推进’的全产业链科技帮扶模式。”李成贵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