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5日 星期五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从全链条创新设计到一体化部署实施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育种专项管理模式创新纪实
魏 珣 葛毅强 黄圣彪 贾敬敦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项目群交流会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长江中下游粳稻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培育”“南方大豆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培育”项目启动会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小麦等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与应用”“玉米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创制”项目启动会
“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项目2017年工作研讨及学术交流会

   “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项目名单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重点专项(以下简称“育种专项”)启动实施以来,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重点研发计划实施一组管理模式上的一系列举措和创新,在业内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育种专项国拨经费共计22.78亿元,共设立51个指南方向,分三个年度启动。截至目前, 2016年度立项启动项目21项,获批国拨经费15.62亿元;2017年度立项20项,获批国拨经费5.33亿元;2018年度立项的10个指南方向已进入申报环节,国拨经费1.834亿元。

    从2015年度育种专项第一批申报指南发布至今,实施一组根据有关文件研究制定了详细规范的操作流程,做到专业管理,依规履职,专项管理规定到位动作不走样。顺利组建起项目管理“两体系”,实现接住管好管理责任“四梁八柱”的作用;全程配合完成项目指南编制工作,参与专项顶层设计;热情耐心完成了咨询答疑工作,保证项目受理工作平顺进行;严格依法依规完成第二批项目评审立项,保证项目评审“公正公平公开”;主动扎实做好项目启动各项工作,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及时高效完成已立项项目经费拨付和推进,响应经费与任务协调匹配科研需求;进一步完善专项专家库,支撑专项管理专家资源需求;协同联动配合完成相关督查工作,适应多元监督和评估的新要求;完成专项标准情况梳理,推进知识产权强化工作;严肃认真做好科研诚信信息梳理,支持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育种专项实施16个月以来,管理团队精细设计,锐意开拓,专项管理创新服务特色有成效。一体化实施机制,解决“科研项目聚焦不够”问题;目标导向的“9+9+N”全周期精细化管理模式,保证项目过程管理精准高效齐备不缺位;“项目群”交流机制,营造群体协同创新生态;多维度动态监测、分析与宣传机制,实现专项进展全方位动态掌握;项目立项数据分析,支撑专项管理决策参考;专业化专题培训,提升项目科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小核心大网络”开放协同,发挥部门、地方、学会协会等产学研各界创新联动作用;青年科学家交流机制,调动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因素青年科学家的积极性;战略研究,推动研发“硬”研究和战略咨询“软”科学间相互交融、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态势;项目推进与学术交流耦合机制,增强项目科研人员参与项目管理积极性和前沿研究热点追踪能力。

    杜绝暗箱操作和个人裁量

    严格执行项目申报流程,实现评审全程公正公平,杜绝项目评审“完全杜绝暗箱操作和个人裁量”。

    在育种专项指南编制环节,通过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学会和科研机构等公开途径广泛征求意见,使科技人员知晓并可参与到项目指南编制之中,而指南方向既能够代表国家的战略需求并同时充分反映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点。

    在发布之前,还需由第三方机构审核,避免指南内容重复交叉和限定技术路线等问题。在申报环节,鼓励自由组团申报,打破科研小团体,提倡竞争;推行“预申报+正式申报”制度,减轻科研人员申报负担;评审专家从国家专家数据库系统中随机抽取,并采取严格的专家回避制度,评审专家名单提前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同一指南方向不限定支持一个项目,在技术路线不同但均具有等同竞争力的前提下,可以择优同时支持,让科研人员拥有更大的技术选择权。

    育种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启动项目共受理有效申请33项,涉及申报单位718家次,合计申报单位290家;2017年度项目共受理有效申请27项,涉及申报单位546家次,合计申报单位342家。在项目受理期内,面对众多单位的各类问题,专项工作人员使用录音电话耐心解答项目咨询的疑问,使项目申报书的形式审查通过率为100%。

    在项目评审阶段,每年评审均分为2个小组,总共涉及随机抽取的项目视频评审专家68人次。在项目评审阶段,专项人员全程做好会场服务与监督,而不参与项目的评判过程。专家视频评审过程全程录音录像,评审结果现场通过电脑自动计算,专家对评分文件和评审结果当场复核签字。所有评审记录均有电子文档和纸质件记录,严格执行评审过程可查询、可追溯。通过上述标准规范的流程,育种专项在两年项目评审过程中零差错、零投诉。

    改变重立项轻管理、过程管理缺失

    项目管理权责清晰,实现全周期专业化管理,从根本上改变“重立项轻管理、过程管理缺失”的状态;创新方法模式,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根据国家对重点研发计划的管理的相关规定,在专项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专业机构、项目法人单位、课题法人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员的权限,避免越权越位管理项目。在此基础上,对项目的立项和执行期间的管理开展了详细的调研和讨论。

    一方面从专项实施过程的严格要求出发,提出“9+9+N”的全周期精细化管理模式根据重点专项管理办法以及专项工作实践,创新性的将专项管理的规定动作、创新动作以及自选动作总结提炼出“9+9+N”的管理模式。该框架设置了必要的项目启动会、年度推进交流会、中期检查、年度科技报告、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及项目验收等重要环节,覆盖项目课题实施的全周期。上述管理动作均在项目立项之初和每一执行年度的年初制定较详细的计划,让所有项目参与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提前准备。框架也充分考虑了专项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多特色创新服务动作,其中专项动态监测、青年科学家交流机制和战略研究都是该框架下的有益探索。

    另一方面,从提高项目参与人员的专项管理效率出发,专项设置了标准的项目阶段进展统计表,对每一个项目的每半年的进展开展跟踪。通过填写进展统计表,项目首席可以对每个项目的下属课题执行情况有较全面的掌握,而专项通过收集每个项目的进展表,亦可对专项的动态展开较好的跟踪。

    在农村中心管理的整体框架上,积极吸纳以一线高水平的科研人员为主的3位项目流动专员参与专项的管理,通过换位思考,充分发挥其对科研工作流程和细节深入理解的优势,使得专项服务更具人性化,更贴切科研人员的容易接受的方式。

    其次,成立了包括7位院士在内、覆盖七大农作物研究领域且横跨科研、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17位专家的总体专家组。通过每年2次的总体专家组会议以及深入参加项目启动会、推进会等方式,对所有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亮点、问题和困难充分讨论和咨询,并给出重要的指导性意见。

    同时,为加速推进项目的日常科研工作,根据41个项目的研究领域,每个项目相对固定的指派2位专家负责专项的日程跟踪和咨询服务。通过借助专业人员的学术能力和科研经验,专项由之前的管理模式步入了创新服务的新阶段。

    内部流程管理迈入新台阶

    建立育种专项内部资源共享平台,助推专项“一体化”实施;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专项内部流程管理迈入新台阶;深入挖掘专项申报立项数据,为农作物领域科研项目立项和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育种专项涉及七种主要的作物(其中蔬菜还包括多个小的作物类型),根据专项实施方案,按照五个大的任务方向整体设置。但根据育种的实际情况,不同任务方向会存在较大程度的学术和平台交叉。

    为了充分实现专项内部不同项目之间材料、技术和平台的交流与共享,农村中心先后开展了项目群交流会、共有技术交流会。为了充分将科技创新的各个链条有机融合,专项将具有紧密逻辑联系、分处于种业链条上中下游的项目或者将具有关键共性技术而设立的项目组织到一起,召开项目群交流会,有力促进了科研成果从基础领域向品种培育端的有效流动,也大大提高了共性关键技术的平台水平。

    专项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环节和流程较多,和上下级单位之间交流密切。为了加强专业机构内部管理,农村中心统一实施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做到信息公开、内外监督和申诉反馈的三位一体。通过统一组织的学习和整改,专项在内部流程设置、行文规范、管理层次、文档管理等各个方面有了更加规范标准的流程,为专项管理效率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育种专项作为“十三五”期间农作物育种领域的唯一专项,其申报得到了国内主要农业科研单位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专项管理团队对2016和2017年度专项申报立项数据展开了详细的搜集、整理和较深入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专项的年度项目立项分析报告,反映专项基本轮廓的重要数据资料,包括对专项申报的竞争强度、立项项目(课题)单位的集中度(优势承担单位),立项项目(或课题)年度的资助强度、参与单位资助强度、参与人员资助强度,项目的区域分布,项目人员的学历、职称和年龄构成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发现了专项项目或课题承担的一些显著特点,也初步掌握了我国七大农作物育种领域内全国范围内的优势单位,各优势单位的研究强项,各研究团队的主要人员构成及相互间的协作关系,以及企业在研发领域中的投入情况等,为今后我国农作物领域的相关研究项目的立项咨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数据分析结论也证明,育种专项是引领我国作物育种产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驱动力,从经费体量、参加单位以及人员结构方面看,专项安排能够较好地回应产业和学界对于育种领域的需求。

    搭建交流合作大平台,营造协同创新良好生态

    建立项目群管理模式,加强专项内部的沟通协调;构建了部门、地方、产学研各界充分参与的“小核心大网络”开放协同的新型管理体系。

    在管理实践中,为进一步加强项目间的交流与衔接,育种专项率先提出并实践专项“项目群”的概念,以学术相关性、技术相通性、目标相似性为原则在专项内部设立了“水稻育种基础前沿项目群”“作物单倍体育种项目群”和“作物杂种优势利用”项目群,有效帮助项目找准在创新链条中的定位,促进同类项目小同行交流,加强一体化实施,实现不同项目课题统筹协调资源共享、成果对接和协同发展。

    围绕中心专业机构这一个核心,充分联系并发挥省地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行业部委、项目开展所在地方的各相关责任方积极性,对专项项目推荐、启动、推进、验收、转化等全过程的协同管理与监督,提供必要的支持,为项目成果的转化应用提供帮助,形成小核心为主导,大网络为协同的“小核心大网络”项目管理体系。

    展望未来,育种专项将不忘初心,着力推进专项的精细化管理与一体化实施

    做好第三批项目的评审立项工作。根据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要求,继续做好项目申报受理、评审、立项、拨款以及启动实施等工作。

    着力推进专项的精细化管理与一体化实施。一是针对专项实施中的共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召开知识产权申请、保护和应用相关内容培训;二是继续推进“项目群”交流,充分发挥“项目群”的作用,深入推进专项内部的协同创新;三是继续开展专项实施动态监测及相关调研,了解掌握专项进展。

    继续推进战略研究。围绕专项管理需求和产业科技创新动态推进在研战略研究并设计若干新题,为专项管理、产业科技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参考。

    加强检查和督导。以首批项目中期检查为抓手,系统设计专项的检查和督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管理的精细化与针对性。

    专项未来将进一步落实十九大精神,继续突出高品质、绿色品种创制,拓展种业科技服务于产业链,聚焦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创新性国家建设、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