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4日 星期四
论文代写,或许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合谋”
张盖伦

    教育时评

    “论文代写”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近日又被媒体翻出来念叨了一番。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买者找到中介,中介发单给写手,写手拼凑一番交出成品。一家论文代写网点收入一个月能达300多万元,据估计,整个论文代写产业链“年产值”能有10亿元以上。

    有需求,就有市场。本科毕业要论文,硕士毕业要论文,连评个职称都要论文……“学者”那么多,需求自然旺盛;对论文越崇拜,论文代写产业自然越繁荣。

    但是,如果涉及学位论文“代写”和“造假”,我们或许还应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反思——导师去哪了?同行评议去哪了?

    教育部发布的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已明确指出,论文造假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一旦被发现,是要开除学籍、撤销学位的。然而,重典之下,学位论文的代写依然还有市场。

    据媒体报道,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在代写市场上的平均价格为几千到一万元,写手还未必出自本专业。不客气地说,实在太便宜。以文科硕士论文为例,字数一般都在3万字以上,需要文献综述、理论梳理和研究设计,正儿八经写下来,耗费时间以月计。写手拿着几千块在短时间内鼓捣出一篇,质量可想而知;更有意思的是,只要这论文不在“查重”上栽跟斗,通过评审并不难。

    这事挺奇怪。正常来讲,从论文开题到最后答辩,导师应对自己学生的研究进度心中有数。毕竟,学生在论文写作上若遇到困难,还需要导师指点迷津。如果学生此前大半年毫无动静,临近论文截稿日期突然交上作品,不值得怀疑吗?再退一步讲,就算导师平日诸事繁忙,确实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情况疏于了解,但只要导师认真评阅论文,也不难看出它身上写着大大的“糊弄”两个字吧。

    “学位论文”代写产业的背后,也暗含导师对学生的“纵容”。通行的潜规则是,除非论文实在惨不忍睹,否则导师一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学生送上答辩场。上了答辩场,同行评议也不灵了,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也奉行“差不多得了”政策,一样高抬贵手——放行!

    于是,一篇写手炮制的论文,可能就这么堂而皇之进了学校的学位论文数据库,甚至成为师弟师妹们的借鉴对象。

    是的,导师知道,学生里不乏混学位者,所以“枪口抬高一寸”,以免场面难看。但“放水”,既对学术伦理缺了敬畏之心,也对学生培养质量,少了一份真诚和重视。如果学位论文评审因各种原因只是走一个过场,除了催肥畸形的代写产业,又有何意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