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故宫联手腾讯,科技有了审美的维度
眉间尺

    最近,一个打着高科技幌子的所谓“量子文物鉴定仪”骗局被揭穿。专家告诫,鉴定古代的艺术品,中国传统的“眼学”还无法被取代。不过,另一则与科技和艺术有关的消息却让人兴奋。上月底,“故宫博物院——腾讯集团联合创新实验室”正式成立。

    故宫已有600年历史,故宫博物院也已92岁高龄。但近年来,面对科技的发展,故宫不但丝毫没有落后之感,反而越来越Fashion,成为文博领域运用新科技成果的“啖头汤”者。故宫在新科技领域的探索,至少给人带来以下两方面启示。

    其一,科技在文博领域的应用及其带来的改变是全链条的。相信对故宫稍有关注的人都会发现,这几年来,科技对故宫而言,不是纯粹的技术手段或宣传平台,更非简单的点缀,而是全面渗入到了文物修复、展陈,以及故宫内部管理和社会宣传等各环节。譬如,两个月前,故宫博物院正式施行全网售票,以大数据分析和精细化管理,帮助游客摆脱了陷入人山人海的购票大军的困境。又如,通过分子结构分析设备、三维打印设备、热电能处理设备等,故宫的文物修复水平获得了提升,不少珍贵的文物“起死回生”。而故宫开发的多款APP以及各种文创产品,早已成为爆款“网红”和文艺青年的“新宠”。

    这一切都说明,只有科技的全链条应用,才能真正推动博物馆乃至整个文博行业的信息化转型,从而创造出全新的行业形态。

    其二,科技助力文博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文化体验。故宫这几年的创新探索无疑是成功的,应该充分肯定。如果总结其经验,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切改革之举始终聚焦于人们的文化体验。也就是说,对于故宫而言,引入科技手段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文物的保护,也不仅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运营成本,而是为了把一个更靓、更具亲和力的故宫呈现给走近它的人,同时吸引更多的人走近它。

    而这种变革,在本质上无疑又是符合故宫博物院的“初心”的。从帝制时代的皇家内院变为公共博物馆,再到互联网技术下“紫禁城关门,故宫博物院也不关门”的数字化目标;从人们以朝圣的心态奔赴京城、仰望故宫的建筑和珍宝,到各地的故宫粉儿都可以足不出户就在互联网上“触手可及”地细细品玩这笔人类的宝藏,再到在“IP”的视野下赋予《胤禛十二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海错图》等以创意内涵,通过游戏、表情包、动漫等方式自主诠释人们心中的故宫及其文化精神。可以说,科技每融入一步,故宫给人们带来的文化获得感就增强一分。

    而所有这一切又在提示我们,在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广泛运用的条件下,科技与生活的关系需要有新的思考。记得日本设计家原研哉曾经说过,当日本经济进入成熟期后,日本民众的审美观念也发生变化,认识到“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

    换言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得到稳定解决、“仓廪实”已成为现实的今天,科技对国人、对生活的意义,有必要借助于文化与艺术的台阶得到更有效的彰显。如果说,过去人们衡量科技效用的维度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等层面,那么,在当下以及将来,审美必将被纳入其中。能否让生活过得更富有艺术气息、更有情趣和美感,将成为新时代对科技提出的新需求。

    实际上,类似的变化已露端倪,除了上文提到的故宫与科技的联手之外,近年来诗歌、音乐和戏曲类APP强势崛起,数字美术馆、3D虚拟在线美术馆、艺术品交易网站、微拍卖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及网络文艺、虚拟现实技术等的繁荣和发达,在悄然重塑民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社会注入了一股新颖活泼的艺术之气。

    我想,面对这场深刻的科技与文化之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与文化、艺术的深度融入,未来的世界将更加五彩缤纷。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