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
言传身教树榜样 转型发展育英才
——湖南文理学院水产学科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纪实
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杨品红

    ■聚 焦

    李 欣

    古往今来,心怀大爱者都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古有神农勇尝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今天的科研领域同样不乏勇于奉献、不畏艰险的科学家,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杨品红就是其中之一。

    在30多年的水产科技研究生涯中,他为了解决珍珠粉不溶于水的难题,不惜冒着中毒危险,尝遍各种配方;他为了解决珍珠形成慢、质量差,头顶烈日,酷暑中休克送医院抢救,最终使珍珠产量从2.8g/只,提高到30g/只,为湖南淡水珍珠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1/3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为了研究河蟹,获得正宗长江蟹苗,不顾重感冒,执意出海,偶遇12级大风,一昼夜在茫茫大海中,靠抱着船上的立柱渡险……

    他为事业呕心沥血、为团队殚精竭虑、他为学生无私奉献……在30年前他说过,事业与家庭相比,事业永远第一。

    也是在多年前,杨品红为了青黄不接的水产人才和急需提升的水产科技,毅然决然放弃上市公司总裁、副董事长的职位,怀着满腔热情,以“激情、创新、坚持、超越”为座右铭,全身心地回到学校,做一名普通教师。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不计报酬和名利,依托“水产高效健康生产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进行水产专业转型发展。

    2015年起,面向全校相关本科专业(水产养殖学、生物科学、动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等)实施“范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遴选30—40名本科生,成立虚拟班,每2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指导。导师全程负责学生从大二到大四3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实践教学,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参与课题研究和学术论文撰写等创新实践活动,专业思想稳定、综合素质提高快。首届学生署名发表学术论文16篇(含学生署名第一9篇),且有29人次参加了相关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同时,特色班按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本科生。还自觉形成“三农”服务团队,长年不间断地在环洞庭湖区等地为企业、村民进行服务达5000人(次),产生社会效益达15.8亿元。

    多年来,团队以国家总体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不计名利、不计得失,风里来、雨里去,不怕苦、不嫌累,长期深入生产一线,重点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共承担科研项目86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部级30项),科研经费达3276.6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19篇,出版专著教材7部;获得科研奖励12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实用新型7项,制订地方标准12项;推广应用面积达1800万亩,创社会效益达150亿元。

    迄今为止,杨品红带领团队发明了淡水珍珠快速育成的RE育珠技术和建立“三角帆蚌质量标准综合评价模型”,使淡水珍珠单产从5g/只,提高到30g/只,实现了湖南的珍珠占全球的1/3以上,造就数十个千万珠农富翁;首次培育出三角帆蚌三倍体,打破了淡水贝类育种禁区,育珠速度提升25%;攻克了珍珠粉溶于水及全成分保留技术,生产出三大系列20多个产品并面市,有效解决了珍珠产业链“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鱼类育种发面,他们发现并选育了填补国内二倍体食用鲫鱼空白的青鲫,使鲫鱼的生长速度提升20%;研究了世界首例异源四倍体“83-2系抗病草鱼”F6-F8,为鱼类遗传育种增添新内容;突破蒙古鲌、翘嘴鲌全人工繁殖产业化生产,使高档淡水鱼“游上市民餐桌”;建成了洞庭湖及沅、澧水鱼类标本资源库。

    在健康养殖方面,杨品红团队提出并论证“能效渔业”理论,深入研究了“草—藻—营养—水—鱼”五因素的关系,实现珍珠与鱼类的零排放无害化养殖;研究与集成池塘高效生产技术及“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为生态农业提供技术支持;研究了湖库大闸蟹放养容量数学模型,首创了大闸蟹原生态放养技术,为湖库水体提质提效提供决策依据。

    更令人敬佩的是,杨品红挚爱教育事业,对工作更是完美主义者。近5年来,杨品红团队培养了1080名学生,他们获国家、省级等科研项目40余项,考研率达20%,一次性就业率95%以上,获省级“双创”奖3项,获教学成果奖4项。团队成员从未出现一例教学与科研差错,所教学生精神面貌与学识水平得到同行的高度肯定,并多次被评为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