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5日 星期二
步履蹒跚的中国泥炭如何弯道超车
本报记者 马爱平

第二看台

    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各种用于生产泥炭的原材料充分混合后,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对加工好的泥炭进行包装……

    快到大雪的节气,山东省寿光的天气低至零下,但是在鲁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泥炭生产线上的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

    这条生产线就是由鲁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条年产10万吨自动化生产线,率先实现了将进口泥炭国产化、规模化。

    我国泥炭产业发展曾困难重重

    “这对于国内的泥炭产业来说,无疑是一针‘兴奋剂’。”12月4日,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国际泥炭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东北师范大学泥炭沼泽研究所教授孟宪民告诉记者。

    为什么孟宪民会如此感慨?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东北师范大学泥炭沼泽研究所所长王升忠解释,泥炭是煤炭的前身,是由死亡植物残体积累形成的有机矿产资源。泥炭作为一种基质,支撑起了西方发达国家设施蔬菜、设施花卉和城市绿化的半壁江山,泥炭产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基础性支柱产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市场基质总需求是年销售量的6倍左右。

    “供不应求的状况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就包括配方和工艺落后、专业设备短缺、原料来源受限、行业标准有待加强、管理政策制约等原因。”孟宪民说。

    我国已探明泥炭储量129亿立方米,储量巨大,但近60%储量分布在西南、西北高原。在这些区域开采泥炭不仅运输成本高,而且地处生态敏感区,基本没有开发可能性。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泥炭产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水平,我国泥炭开发却一直饱受争议,泥炭和湿地概念认识混淆,导致全面限制泥炭开采,造成了我国泥炭产业发展曾步履蹒跚,困难重重。”孟宪民说。

    王升忠说,泥炭资源分布与市场需求存在地理空间上的严重错位,加上对泥炭实行严格限制开采措施,造成我国基质产业必须从全球配置资源,目前我国泥炭主要靠进口解决。我国进口泥炭主要来源于拉脱维亚、德国、瑞典、芬兰等西北欧国家,并从北美加拿大进口藓类泥炭,虽然运输距离远,成本高,但因为质量优良、稳定,仍然受到市场的肯定和欢迎。

    弯道超车更应高起点高标准

    作为泥炭产业的后发国家,孟宪民认为,我国没必要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应该高起点,高标准,弯道超车,跨越西方国家基质产业经历的配合基质、标准基质和定制基质发展阶段,直接进入功能基质的发展和竞争中,推动我国基质产业技术进步,培育和壮大我国基质制备新兴产业。

    孟宪民说,中国泥炭产业真正起步应从2015年中国腐殖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成立算起,分会成立后的第一年即2016年,我国泥炭的产销量就比2015年增长了27%,2017年的前10个月就比2016年全年增长了50%,我国泥炭产业开局良好,发展迅速。

    孟宪民建议,应加快装备国产化步伐;加快标准和检测方法制定,规范市场秩序;从全球配置基质原料资源;分类管理,合理利用泥炭;明确基质产品的农资定位,降低税费,减轻农民负担。

    同时,在产品方向上,重点进行以国产草本泥炭原料为主的育苗基质的配方筛选和产业化开发、开展以进口藓类泥炭原料为主的无土栽培基质的配方筛选和产业化开发、加快推进以泥炭替代材料为主的生物基质配方筛选和产业化开发。

    一些国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已开始行动。鲁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台进口泥炭国产化育苗基质和土壤调理剂生产线,第一期年产10万吨,填补了国内空白。“利用该生产线生产的泥炭,与国外泥炭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价格能下降30%左右。”鲁盛董事长李胜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