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人工智能+教育: “不是一家企业能做来的”
本报记者 张盖伦

    产业界

    “来的都是搞技术的人,跟我们好像没什么关系。”16日早上,在GET2017教育科技大会人工智能论坛开始之前,几位来自某培训学校的老师还在讨论,觉得自己好像来错了地儿。

    论坛的主题是“AI离教育应用还有多远”。主办方特地安排了一个大会议厅,因为“人工智能最近太火了”。

    从校外培训到校内课堂,从K12到职业教育,人工智能来势汹汹,但也释放了足够的善意。不止一位演讲嘉宾表示,他们期待与各方合作。

    有从业者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看成教育技术改良运动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靠的是互联网。“互联网+教育并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无非是进行了资源远程输送。”好未来总裁白云峰表示,人工智能的到来,让他们真的有机会优化教学环节中那些重复性的、程式性的模块。

    “教育天然离人工智能很近。”白云峰说。这是因为,教育场景中有更好的容错性。智能驾驶,准确率达到99.99%都不行,那0.01%的不靠谱,可能就会让人丧命。但在学习迭代过程中,人工智能若能在90%的时候起到作用,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教育行业在采集数据的复杂度上,比起其他行业,有着天然的收敛性和可控性。因此,白云峰指出,人工智能+教育的奇点临近。

    其实,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在APP“英语流利说”内,已经有了人工智能老师。他们自主研发了英语口语识别评测技术,通过智能算法,深度分析学员学习行为与学习数据,使得课程内容能够有针对性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英语流利说CEO王翌介绍,根据APP的百人内测结果,在AI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两个月学习,60%的志愿者至少提升了一个欧洲语言学习统一标准等级。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提高一个等级所需时间为六个月。“英语流利说”的优势在于,他们有数据。过去五年里,有大量用户用他们的软件练口语,为团队打造中式英语语音识别引擎贡献力量。2017年2月,“英语流利说”实现了规模化盈利。

    更多企业面临的问题,可能是空有算法和算力,但数据和场景却“宛在水中央”。

    怎么办?科大讯飞选择了一条不轻松的路——向公立学校推进,打造智慧课堂和智慧校园。

    “人工智能要在教育领域应用,一定要深入一线的‘教、学、考、管’环节。”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副总裁王卓说,他们聚焦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在常态应用中收集真实的教育大数据,建立评价模型,实现个性化教学与数据化管理。“每个学校要配备相关硬件和软件,我们还要提供到校服务。”王卓介绍,每200个学校,就需要12名地面服务人员。为了教育市场,所有这些费用,都由公司承担。有钱也不能任性。毕竟,学校也要掂量掂量,公司是否值得信任,能否对它开放自己的教学数据。“学校不一定认你。我们做了三年,路走得很艰辛。”王卓坦言。

    现在,科大讯飞的教学产品覆盖师生达8000万,有10000所学校进行应用,其中还有57所“全国百强校”。也就是说,千万师生已经在校园内体验到了人工智能。可能是口语测评,可能是作文批改,可能是提交给老师的某个小建议——某某学生在某几个章节上的学习还有待加强。

    “学习,本质上是人多种认知能力的综合。”王翌透露,“英语流利说”将在硅谷建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其专家顾问团队,来自教育学、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人工智能该铺的路也铺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跨领域的专家、企业和学者合作探索的时候。我们要在海量数据中创造学习的未来。”

    合作探索,不仅指的是公司内部的跨界,也包括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牵手。王卓直言,教育行业不是一家企业能做得下来的。未来,科大讯飞要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等综合数据,还要继续关注教育智能硬件的发展。“我们愿意团结所有相关企业,一起打造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的应用。”

    论坛开始前觉得“人工智能跟自己没关系”的老师们,依然听完了全场。“还是有点意思的。”他们随口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