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6日 星期四
高校科研

    西南大学:蚕宝宝颜值蛋白基因说了算

    科技日报讯 (记者雍黎 通讯员郑劲松)西南大学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现,家蚕体形和着色受到一种新的表皮蛋白影响。这是全球首次发现这种蛋白,将有利于控制鳞翅目害虫。该研究成果论文已在美国遗传学期刊《遗传学》在线发表。

    课题组研究发现,家蚕中的表皮蛋白BmorCPH24基因是一个新进化出的基因,获得了同时控制幼虫体形和色素沉着的新功能。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院长代方银表示,这是在家蚕中第一个鉴定到的具有同时影响幼虫体形和体色的多效性功能分子,其发现对于理解昆虫生态学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启示,是昆虫对环境适应性的直观体现。鳞翅目昆虫大部分是害虫,那么可以通过增强这种基因,实现对鳞翅目害虫的控制。

    扬州大学:车用曲面真空玻璃试产成功

    科技日报讯 (记者过国忠 通讯员陈建 金亦富)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张瑞宏教授科研团队日前在媒体见面会上介绍,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车用曲面真空玻璃,日前在义乌宏科真空玻璃有限公司一次试产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车用特种玻璃技术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今后将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无人汽车、高速列车、大飞机等。

    据了解,车用曲面真空玻璃的生产技术难点,在于真空玻璃的曲面真空技术、抗震技术、透明支撑柱技术等方面。未来几年,真空玻璃将以其优良的隔音性能、绝热性能取代现有车窗玻璃的中空玻璃和单层玻璃。张瑞宏表示,其隔热性能比中空玻璃好两倍,隔音性能比中空玻璃好4倍,厚度为中空玻璃的一半,重量为中空玻璃的80%,成本和中空玻璃相当。

    湖南农大:猪油与植物油“混搭”能抗胖

    科技日报讯 (记者俞慧友 通讯员李苗)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文利新团队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子刊《科学报告》上的一篇论文称,以猪油为基础油脂,和植物油“混搭”炒菜,具显著抗肥胖功能。

    文利新团队的研究,设立了合理烹饪用油量(25克/天),和我国居民实际烹饪用油量(42克/天)两个水平。以小鼠为模型,模拟人12年用油习惯,研究豆油、猪油、豆油和猪油“混搭”等3种油脂,对机体肥胖的影响。结果显示,与豆油相比,猪油与豆油调和油组的脂肪细胞体积能显著减小。特别在实际吃油量42克/天的水平上,与豆油相比,“混搭”油组的体脂率降低49%。文利新建议,烹调用油以25—30克每天为宜。同时,摄入油脂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三者比例以1∶1∶1为宜。

    浙江大学:“真打粮”让水稻增产

    科技日报讯 (记者江耘 实习生潘兰)一边是实测水稻亩产711.3公斤,一边是669.3公斤。同样的土地里产出的水稻差42公斤,其中的奥秘就是丰产稻田使用了一款由浙江大学研发的水稻穗期叶面肥(俗称“真打粮”)。

    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高级经济师熊义勤介绍,该叶面肥是以植物提取物小分子有机酸、动物源氨基酸、海藻提取物等为主要原料研制而成。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在水稻结实期促进水稻氮碳代谢,加快水稻碳水化合物运转,从而降低秕谷率,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在生产工艺上,开创了一种无废液排放、不污染环境的清洁生产工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