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不忘初心 卅年坚守 情系边疆 不负众望
心系塔里木 共筑石油梦
——记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漆立新
通讯员 云 露 毛庆言 张 俊 张 洋
漆立新(左二)与同事们分析部署塔河油田勘探工作
漆立新正在查看地质图

■聚 焦

    他是奋战在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一线科技队伍中一名杰出的代表。1984年,大学毕业的他,西出阳关,深深扎根在塔里木盆地,一干就是33个年头。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石油勘探战线领军人物,从一名普通的野外技术人员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地质家,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他就是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漆立新,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祖国石油事业的热爱、执着,对地下石油宝藏的不懈探索与追求,对塔里木这片热土的深情与坚守。

    满怀热诚 投身塔里木石油地质事业

    1984年,他怀着对石油事业的满腔热情,响应国家建设边疆、寻找大油田的号召,投身塔里木盆地的勘探事业中去。

    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高温酷热,冬季寒冷刺骨,自然条件异常恶劣。很多大学生毕业到了塔里木工作,都没坚持几年,找各种理由回到了内地,但是他坚持下来。

    1985年冬天,他作为野外生产技术组组长,现场组织塔里木盆地第一口VSP井施工。冬季呵气成冰,同事见他手上长满冻疮,回放采集记录不便,劝他:“别往外跑了。”他却说:“这里就我懂这个,出错就白干了,现场得盯着。”

    1986年的冬天,他作为145地震队技术负责人,在塔北雅克拉地区主持第一块三维地震采集施工,吃住在戈壁滩野外工地,每天在施工现场步行二十多公里,检查现场检波器埋置、炮井作业等每一个环节质量。晚上,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仪器车,连夜处理数据,累了把铺盖打开,守着车里的“宝贝”睡觉。

    1987年4月,在家人的再三催促下,他赶回乌鲁木齐与妻子领结婚证。但是他心系施工现场工作,在爱人的支持下,推迟婚期,只休息几天便匆匆赶回工地加紧施工。

    1987年春天,三维采集施工正处在关键时刻,突发洪水,他第一时间想到宝贵的物探资料的安危。他带领同事们,一头冲进库房,水已经淹了进来。大伙手忙脚乱,将磁带箱从窗户递出去,转移到安全地带。近百盒资料搬完时,水已及腰,这时大伙才后怕起来。等洪水过后,大家才发现衣物、铺盖等个人生活物品都已被洪水冲走。

    野外的日子是艰苦的,地质队员走到哪儿,就住到哪儿。一次,在施工途中,遭遇到罕见的沙尘暴,漫天黄沙,遮天蔽日,三天三夜,没有停息,后勤补给中断,他和队员们窝在帐篷里,每天靠啃几口馕、吃点咸菜度日。三天下来,队员们嘴都干裂了…不少人受不了这苦,有的调走,有的离职,只有他一直在默默地坚守。有人劝他到条件好的城市工作,他说:“当初我响应祖国的召唤,来到塔里木,就是要为国家找到大油田。”

    1991年,时任145地震队队长的他,在去工地检查施工途中遭遇车祸,脾脏被撞破裂,当即昏迷过去。在送医院抢救途中,他醒了过来,忍着疼痛,再三叮嘱同事说:“你们赶快回去,别因为我影响施工进度。”同事们潸然泪下。

    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石油人对祖国石油事业的无私奉献。

    大胆探索 创新技术 建设塔河大油田

    1997年,S51井施工遇到困难,在家休假的他,连夜坐火车,再转汽车,赶回沙漠里的施工现场,来不及休息,就一头扎进数据分析中,发现前面的施工资料不合格。

    他推测是井下仪器出了问题,但有人不信说:“仪器运行20天了,没发现故障,怎么会是仪器出问题啊?”。经过排查,果然是一道程序出现问题。熟悉他的人都说:“别看小漆年轻,但是勤快喜欢琢磨问题,善于透过事物表象找问题关键,是个年轻的‘老专家’。”

    塔里木盆地地质条件复杂,在数亿年的漫长岁月里,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成藏演化,尤其是塔河油田特殊的岩溶洞穴储集体,埋深超过6000米,地震反射波信号弱,超深距离使影像模糊,储层难以预测。1999年,在塔河油田发现初期,他大胆探索,带领科研人员,到贵州山区寻找溶洞,开展地表高分辨地震采集参数试验,建立了地下岩溶洞穴对应的地质模型,通过大量试验,他提出“精细速度建模,优化偏移参数”的思路,终于获得合格的地震成像资料。在地震剖面上,奥陶系地下岩溶洞穴像羊肉串一般排列,形象地称之为“羊肉串”找油法,终于解开地下溶洞系统储层预测的“地下方程式”,在日后的井位部署中逐步尝到了甜头,节省了大量投资。

    塔河油田油气藏类型多样,几乎涵盖了世界上2/3的油气藏类型,有比水还重的重质油,还有像汽油一样的挥发油。为什么会这样?他带着这个疑问,率领同事们追根溯源,深入研究塔河油田的成藏历史,指出塔河西部存在4亿年前形成的古油藏。2004年部署艾丁4井,获日产原油1048吨,成为塔河油田第一口“千吨井”。2005年,正当大家还沉浸在发现塔河的喜悦中时,他在不停地思考着:“如何快速展开,提交更多的规模优质储量?”。他经常组织各专业人才,深入交流,集思广益,经常下机房和技术人员、专家共同研讨,创新提出了塔河岩溶缝洞储集体三维立体雕刻新方法,建立油藏地质数码模型,庖丁解牛般用“电子刻刀”将多余的地层剥离,得到像桂林溶洞般的油藏地质模型。由此,碳酸盐岩油藏这座地下迷宫有了精确的“路线图”,钻井从“摸着打”转变为“看着打”,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的钻遇率达到95%以上。

    现在,塔河油田已跻身中国十大油田之列,探明石油储量14.1亿吨;最高原油年产量735万吨,已累产原油8000万吨,为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

    “集众智成大事,集众力者无不成”。2004年11月上任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伊始,他深深地体会到人才对勘探事业的重要性,他形象地比喻说:“人才是石油勘探的血液”。在担任院长期间,他大力实施“人才兴院、人才强院”战略。充分利用中石化、油田给予的特殊人才政策,面向社会、高校、兄弟油田、分公司采油气厂广纳贤士,一大批优秀人才被吸纳进来。七年来,研究院从300多人增长到500多人,同时,他积极创造条件,通过青年讲坛、国家、中石化重大科研项目平台,让人才快速锻炼快速成长,打造了“想学就有机会、想干就有舞台、干好就有前途”的人才成长通道,形成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的用人机制,使研究院变成了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造就人才的肥沃土壤。在他的大力培育下,最年青的主力所长只有30岁,一大批年轻人技术人员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在科研生产工作中大显身手。

    塔河油田的发现与快速建产,凝聚着他的心血与贡献。2010年,他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的《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敢于担当 砥砺奋进 发现顺北大油田

    塔里木盆地56万平方公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难道就只有一个塔河油田吗?如何在塔河之外再找一个塔河油田,作为勘探负责人,他孜孜以求,不断探索……

    走出塔河,初战失利。2011年,他刚上任担任西北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时,玉北地区正处在勘探最艰难的时期,通过科学、详实的论证,他认为玉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烃源岩、储层、成藏等好多问题都认识不清楚,他顶着压力,立即做出了放缓玉北勘探的重大决策,停止了2口探井的现场施工。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正确而及时,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投资。

    失败并没有压倒他,反而激发了他寻找大油气田的斗志。“要想盖成高楼,根基很重要,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他经常对身边的同事说。抓好基础研究是他担任分公司副总经理以来主抓的第一件大事。他在研究院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基础地质研究所,大力开展盆地基础研究工作。他经常组织研究人员进行研讨,集思广益,鼓励创新性思维。集众智者得胜利。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烃源岩、储层等基础地质问题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他指出,5亿年前沉积的寒武—奥陶系海相烃源岩,在顺托果勒低隆起区广泛发育,且晚期生排烃能力强,4亿年前古生界发育各类储层,同断裂密切相关,顺托果勒隆起区发育良好的生储盖条件,具有形成大油气田的优越前景。2013年他明确提出了“立足原地烃源岩,沿着高陡断裂带、寻找原生油气藏”新的勘探思路,大胆离开塔北隆起区,打破隆起区勘探的这一固有思路,在斜坡部位部署了第一口探井—顺北1井,顺北1井在埋深大于7200米之下钻遇缝洞储集体,并见到晚期成藏的轻质油气,实现了油气新发现。坚定了顺北地区油气勘探的信心。2015—2016年沿顺北1井断裂带优化部署了10余口滚动评价井,均获高产油气流,一举揭开大漠亿吨油田的神秘面纱。2017年甩开勘探部署的顺北5井、顺北3井捷报频传,相继突破,顺北油气田这条巨龙逐步浮出水面。至目前,顺北油气田已建产13口井,年产能超25万吨,顺北油气田已发现18条富集油气的断裂带,油气资源量达到17亿吨油当量,其中石油12亿吨、天然气5000亿方。

    新的勘探实践,催生了新的勘探思路和方法技术系列。他与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国际上普遍认为,断裂带一般只是油气运移的通道,而在顺北地区,这些断裂带不仅是油气运移通道,并且控制了洞穴—裂缝等储集体的形成,是最有利的储集空间,发现了顺北超深断溶体油藏这一新的油藏类型。突破了原有石油地质理论对石油埋藏深度下限的固有认识(>7000米),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极大拓展了塔里木盆地的勘探领域。这一发现,让塔里木的勘探开发前景豁然开朗。

    三十年的无悔坚守,三十年的不懈追求,漆立新已成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油气勘探专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面对成果、荣誉,漆立新淡然处之,他依然心系油气,心在塔里木,他正带领着他的团队,向着实现千万吨级大油气田的西北石油梦大步前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