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吴统文:让国产气候模式亮相国际舞台
本报记者 付丽丽

十九大代表风采

    “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有必要对未来30年进行更准确的气候预测。”作为气象部门的十九大代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主任吴统文在小组讨论发言时说。

    吴统文爱笑,厚厚镜片后的眼睛,总是笑得像一弯月牙。

    不过,一点开滚动着代码的屏幕,这双眼睛立马放光,那些字符仿佛成了珍宝。

    吴统文,同事称其为让国产气候模式亮相国际舞台的功勋人物。他用10年时间,自主研发了气候预测模式——第二代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和赞誉。

    学数学出身的吴统文,在模式研发上有着很深的功底。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吴统文所做的气候模式,就是编写包含上万条方程组的复杂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做出预测。

    2005年,吴统文接手BCC_CSM模式研发工作,从原先只考虑大气环流,转变为耦合气溶胶、大气化学、海冰、海洋、陆面过程等多种模式,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未来气候。

    虽然“调模式”三个字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概括吴统文的日常工作,但这一工作的枯燥和困难,却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他不仅要学习研究影响气候预测的相关科学理论,还要将它们变成能够运转的代码,再从代码中找出能够让气候预测更准确的蛛丝马迹。

    如果模式运算出现问题,他需要耐着性子倒推错误,有时可能花上一两个月,最后却发现只是上万条代码中,一个符号的输入错误。

    十年如一日。2014年年初,吴统文因带状疱疹住院。同事去探视时,发现他还在调试代码。

    正是这份对气候模式的挚爱,吴统文团队研发的BCC_CSM模式,最终获得国际同行赞誉。

    国外模式发展非常迅速,全球的气候预报员都会依赖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模式产品。甚至连我国预报员,也更倾向于参考那些知名度更高的模式。但吴统文常想,国外的气候模式在中国区域往往会“水土不服”;而且,如果有一天我们收不到这些产品了,要怎样才能做好气候预测呢?

    因此,吴统文带领团队潜心研究。从2009年开始,国家气候中心就在准备参加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和全球约60个不同气候模式一较高下。5年来,作为该比较计划的联系人,吴统文带领团队在国际期刊上刊发大量论文,完成了所有任务和要求,最终位列第12,在国际上处于上游水平。

    此次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吴统文既感到光荣又深感责任在肩。“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同时我国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吴统文说,“气候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在国际上,对气候环境的中长期预测一直是重点研究课题。我们将致力于研发更高分辨率的气候预测模式,更准确的分析人类活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更好地服务国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科技日报北京10月22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