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科技创新要“超车”,用好基础研究这个“发动机”
——访十九大代表、苏州大学副校长张晓宏

十九大代表风采

本报记者 张 晔

    “发展战略性、新兴高技术产业,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研究;另一方面,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研究也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10月20日,十九大代表、苏州大学副校长张晓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这些成果可能成为具有引领作用或创造巨大价值的创新领域的基础。

    张晓宏说,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对报告中谈到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印象尤其深刻。

    近十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和教育领域的投入,我国的科研水平有了十分明显的进步。身为科研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张晓宏充分感受到了国家改革发展的春风,同时也对国家科技创新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科技创新领域,过去我们一直在‘追赶’发达国家,现在是到了‘超越’的时候了。但要想完成弯道超车,就要用好基础研究这个‘发动机’。”

    他告诉记者,这些想法源于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对国家发展现状的深切思考。张晓宏长期从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执着地追寻着科研梦想。2014年,他作为特聘教授加盟苏州大学,提出了高效蓝色有机电致发光(OLED)材料的分子设计新策略,揭示了基于该类材料体系实现高效蓝色及白色OLED器件的机制,为高效OLED材料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此外,他创新性地提出了控制一维有机单晶光电微纳结构生长及其定向和图形化制备的普适性新策略,揭示了一维有机单晶光电微纳结构生长及其定向和图形排布的机制,为利用高迁移率有机单晶材料实现新型高性能光/电转换器件的简便构筑奠定了科学基础,并因此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往往呈波浪形。”张晓宏以人工智能为例,十几年前这一领域就在研究,随后进入了发展低谷。近年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突破将人工智能发展推向高潮。“之所以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就是要为将来储备创新资源,提供突破发展瓶颈的科技支撑。”张晓宏补充道。

    他说,顶尖水平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是买不到的,只能靠自己研发。“创新成果的研发需要时间积累,短时间内可能出不了显著的成绩,因此大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于求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