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预报准确率高了,应对气象灾害的底气足了
本报记者 付丽丽

十九大时光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中关于创新的理论让我深受启发。‘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创新才能赢得未来,而气象的现代化正是创新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人民群众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需求变化。”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预报员钱奇峰说。

    对钱奇峰来说,刚刚经历的第20号台风“卡努”的预报,可谓打了一次硬仗。

    “13日那天我值班,当时‘卡努’刚下菲律宾岛,各种模式预报差别较大。考虑多种因素,最终预报登陆区域在海南到广东湛江一带,当时距离台风登陆还有两天半。在随后的周末,每次预报都不断接近‘真相’,最终我们把登陆点锁定在广东徐闻。”钱奇峰说。作为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的预报员,每一次台风登陆,对他都是一场考验。

    5年来,每一次台风,每一场暴雨,气象工作者的牵挂和紧张从未减少,但也逐渐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

    底气源自不断提升的台风预报准确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从95公里缩小到66公里,各时效预报全面超过美国和日本,达国际领先水平。

    不只是台风预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了7%,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全国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1.8%,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28分钟;粮食产量预报准确率持续稳定维持在96%以上;厄尔尼诺/拉尼娜预测产品被纳入美国气候与社会国际研究中心(IRI)发布平台;极端事件与重要气候过程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气象预报准确率提升的背后,是不断升级换代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钱奇峰说。

    小说中,诸葛亮借东风,凭个人经验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后来,人们利用数学物理方程得出天气变化结果,数值天气预报由此诞生。气象业务也经历着从经验预报到科学预报的变革。而在现代天气预报中,数值模式性能是决定预报水平的关键因素。

    5年前,我国自主研发的GRAPES全球数值预报系统1.0版(GRAPES_GFS V1.0)已经准业务运行,但在全国早间天气会商中,预报员最常提及的依然是“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模式”;这5年,特别是近两年,国产数值预报模式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我国区域级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取得重要进展。面向各地精细化预报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各区域气象中心均建立3公里至9公里的高分辨率区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这些数值预报产品特色明显,预报准确率也令人欣喜。

    ——我国气候系统模式不断完善,气候预测准确率明显提升。第二代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和第二代季节预测模式先后于2014年6月和2016年1月正式业务化运行。模式的发展带动客观预测技术的进步,也有力支撑了气候预测准确率的提升。5年来,全国汛期降水预测准确率从65%提升到70%。2017年3月准确预测汛期南北两条多雨带位置,尤其对南方多雨带的预测与实况高度一致,其预测准确率为历史排名第二高位。基于全球海—陆—冰—气多圈层耦合气候系统模式的新一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监测、分析和预测业务系统,提前6个月对厄尔尼诺/拉尼娜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坚持在各个领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像我这样工作在气象事业一线的人员,会在党的领导下,不断研究理论、研发技术、开发产品,为公众能够获得更及时、更精确的预报,减轻或防止气象灾害的发生贡献力量。”钱奇峰说。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0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