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奋力建设中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郑洛新自创区突出“四个引领” 全面提升创新实力

通讯员 张金然 马 骥 河南日报记者 尹江勇 本报记者 乔 地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调研时提出要着力发挥优势,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四张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2016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举全省之力推进自创区建设。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指出,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和重要实践,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着力在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开放带动、人才支撑上下功夫,全力以赴把自创区建设好,引领带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再上新台阶。省长陈润儿要求自创区要打好开放牌、念好人才经、下好改革棋、唱好协同戏,加快培育、人才、平台、机构,努力构建创新引领型高地,促进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

    郑洛新三市和河南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乘势而上,充分发挥“三区一群”政策叠加和倍加优势,用好做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字号招牌,推进自创区建设成为开放创新先导区、技术转移集聚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使之成为引领带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综合载体和增长极,为河南发展注入新动能。

    极目中原大地,郑洛新自创区建设,正昂首挺胸,大步迈向新征程。

    创新引领型企业

    龙头企业顶天立地 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中航光电是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培育的首批创新龙头企业之一,为今年首发的“复兴号”动车组车载列控等系统配套了多种型号的连接器及线缆组件,助推中国高铁迈向国际先进。中铁装备、宇通客车、中信重工、中国一拖、普莱柯、华兰生物等创新龙头企业都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仅需一个人,就能管理几百辆公交车的充电,并可利用云监控技术随时掌握每辆公交车的充电状态……洛阳硕力信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两年来,开发的智能群充系统已占领河南市场7成以上,今年销售收入预计达到8000万元。目前,该公司已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郑州万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授权专利199项,2015年被河南省列入首批“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一年后,该企业营收超亿元,正式成为科技小巨人企业。

    一年多来,河南立足郑洛新自创区产业和企业发展现状,加快培育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抓大、培高、扶小,逐步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创新局面。

    今年,河南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省工信委,加大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年底自创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将达到1150家,全省将突破2000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加大“科技贷”投放力度,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已累计培育“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356家,其中郑洛新207家。2017年自创区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970家,总数达8700家,占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半壁江山。

    目前,河南省政府已正式印发《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行动计划》,吹响了推动高企培育工作的冲锋号。到2021年,力争全省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3500家,带动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左右。

    创新引领型人才

    厚植“第一资源” 打造“人才特区”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为吸引、集聚更多优质人才,郑洛新自创区“不求所在、但求所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坚持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引进战略,不断加大高、精、尖、缺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建设力度。

    目前,郑洛新三市两院院士已达24人。今年自创区新设立院士工作站22家,又引进25位院士及科研团队180人进站工作,计划开展合作项目65项。10月11日,河南省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在郑州大学设立,工作站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化学家丹谢赫特曼团队为依托,致力于推动高端物理、生物等产业的发展,包括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通过在域外设立创新平台吸引人才。今年9月在欧美同学会第六届年会暨海归创新创业郑州峰会上,河南省自创办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借助中关村硅谷创新中心这一国际科技资源交流展示平台,合作共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硅谷创新中心”,形成郑洛新招商引智与走出去的对接通道,积极引进硅谷高端人才和项目。

    在完善本地吸引集聚人才的政策措施方面,郑洛新自创区积极探索,通过实施自创区创新引领型人才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快示范区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的有效集聚,筑牢构建创新引领型高地的人才基础。郑洛新三市积极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河洛英才计划”“牧野人才计划”,先后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00个,其中领军团队79个,柔性引进两院院士14名、国家“千人计划” “万人计划”专家52名,实施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创新创业项目197个。目前,郑洛新三市集聚了河南省80%以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郑洛新自创区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今年8月份,郑州市推出“金典六策”,拿出10亿元真金白银引凤筑巢、放水养鱼,实现引资、引才、引制“一箭三雕”。10月份,洛阳市发布《关于激发大院大所大企业创新活力助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引进的世界一流创新创业团队资助1亿元。在自创区建设的大潮中,人才的价值,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高度重视!

    创新引领型平台

    积极布局“国家级” 构建体系激活力

    在依托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建设的河南省可见光通信重点实验室里,一台原型机发射出一束蓝色的LED光……该实验室牵头承担了我国首个国家863计划项目“可见光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所研发的可见光通信技术,突破了未来数十年面临的信息传输量瓶颈,有望形成一个年产值万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河南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创新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快速发展。目前,河南省的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1个设在郑洛新自创区,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8个在郑洛新自创区,18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有137个在郑洛新自创区。

    “国字号”创新平台实现新突破。发挥郑洛新自创区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依托郑州大学申报建设的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列入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建设计划。全国首个互联网医疗系统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揭牌成立。郑州市引进浪潮集团在郑东新区设立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州分中心,在大数据和云计算领域开展测试和研发。国家光伏(光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洛阳,洛阳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省级创新平台布局进一步优化。郑洛新三市今年新增2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6家省级工程实验室、27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拟建设的河南省船舶及海工装备结构材料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唯一的海洋工程材料应用性能研究评价单位。

    双创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已建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151家,其中国家级18家、省级40家。洛阳市连续两年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今年共有30个国家小微双创城市的代表以及参赛企业、投融资专家等共计5000余人参加,极大提升了洛阳在全国双创领域影响力。

    创新引领型机构

    全力引进“落地生根” 围绕需求“突破瓶颈”

    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成立两年多来,通过北京本部派遣和全国招聘人才,已拥有50余人的研究团队,先后开展智能车辆、精准医学、视觉计算等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成立公司9家,孵化企业估值近3亿元。去年该院与中国一拖集团联合开发的智能拖拉机定位与远程监控系统,目前已签订1.2亿元订单合同。

    新型研发机构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及相关的技术转移、衍生孵化、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活动,采用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现在河南已有新型研发机构40余家,半数以上落地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新乡市电池研究院等为服务当地产业创新发展、破解关键技术瓶颈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目前,以郑洛新三市为引领,河南正努力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完善创新引领型机构的各项政策,开展新型研发机构登记备案工作,组织重大新型研发机构遴选。同时,通过省部会商、院地合作、联合共建等多种形式,积极培育引进一批重大创新型研发机构。

    郑州市积极加强与中科院系统等国家大院大所、高校和央企的合作,全力引进国家级高端创新资源,已谋划组建了21家新型研发机构。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建中国航天郑州军民融合产业研究院已完成项目选址,与中电六所共建中电郑州轨道交通技术研究已组建了项目推进小组。

    洛阳市着力促进中科院系统院所、科大讯飞、深圳光启、清华大学等牵手洛阳,建立了洛阳中科信息产业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洛阳尖端技术研究院等9家新型研发机构。

    新乡市围绕新能源、生物医药、育种等本地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在建和拟建新型研发机构14家。特别是在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方面,提前布局组建了新乡市电池研究院,还与北汽集团合作在北京成立匠芯研究院。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郑洛新自创区领导小组副组长徐济超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围绕加快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和机构“四个引领”,按照“定标准、树标杆,省引导;促培育、抓落地,市落实”的工作思路,强化省市联动,进一步聚焦工作重点,夯实主体责任,强化督促落实,努力实现增量上规模、存量有提升,争取在加快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和机构“四个引领”取得更大成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