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5日 星期一
中国载人航天冲向“空间站时代”
邓 孟 肖建军 本报记者 付毅飞

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工程

    9月22日18时许,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受控离轨。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全部完成,阔步迈进“空间站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载人航天相继取得了神舟十号应用性首飞、长征七号首飞、天宫二号稳定运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中期驻留、天舟一号推进剂顺利补加等一系列成就,走过了不平凡的5年。

    空间站梦想就在眼前

    “在你们即将出征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也代表全国各族人民,来为你们壮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倍感振奋。

    2013年6月11日7时38分,他们驾乘神舟十号一飞冲天,在太空完成1次自动、1次手控交会对接,开展了太空授课以及大量科学、技术试验。这是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标志着工程“第二步”取得阶段性胜利。

    2016年,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拉开大幕。从过去几年1次任务,到1年内连续执行4次任务,工程迎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任务周期。航天人还要面对新火箭、新飞船、新发射场、新体制带来的挑战。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火箭首飞;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四次重大任务,考核了绿色环保的新型火箭,启用了生态、环保、开放的新发射场,建造了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实现了我国航天员首次太空中期驻留,掌握了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开展了大量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航天人来不及庆功,因为建造中国空间站的梦想就在眼前。

    20多年“育苗种树”终“开花结果”

    2013年6月20日10时,一场电视直播刷新央视收视纪录。这既不是世界杯、奥运会,而是一堂来自太空的科普课。

    水膜实验、陀螺运动……“太空教师”王亚平将宇宙里的奥秘呈现在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眼前。

    天宫一号只是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则是真正的空间实验室。其搭载的14个应用载荷中,我国研制的世界首台空间冷原子钟约3000万年才会产生1秒误差,可进一步提高卫星导航精度;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等成果转化应用后,将大幅提高天气预报和大气海洋环境观测水平。

    神舟十一号搭载的医学试验样本、微生物菌种等,具有很强的科研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微重力细胞研究等项目,成果可以应用与干细胞组织工程,再生医学、骨质流失的预防等方面。

    通过20多年“育苗种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进入应用阶段,“大树”该结“果子”了。

    红利不仅限于搭载项目本身。作为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活动,载人航天堪称国家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据统计,工程全线取得近千项国家级发明专利,极大地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2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投入产出比达到1∶10至1∶12。

    大国外交的重要名片

    如今,载人航天工程已经成为我国助力外交、彰显地位的重要名片。

    2016年10月24日,航天员景海鹏在“太空生日晚宴”上,享用了欧空局提供的蛋糕。不久后,欧洲航天员托马·佩斯凯也在国际空间站吃到了来自中国的美食。

    建立中俄载人航天合作联委会机制,与联合国外空司共签订协议提供空间实验平台和航天员训练、飞行机会,与欧空局、意大利签订空间站合作协议……5年来,围绕中国载人航天开展的国际合作陆续展开。

    在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实施之际,习近平表示,中国愿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让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这传递了中国和平利用太空的一贯立场和愿与全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成果的鲜明态度。(科技日报北京9月24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