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2日 星期五
深夜这一碗,方知浮生未歇

     8月15日起,本报记者刘垠登上“向阳红03”科考船,跟随科考队员在东太平洋进行为期45天的科考。茫茫大海,风高浪急,一碗红油闪闪的臊子面,唤醒索然无味已久的味蕾。科考船上的深夜食堂,治愈的不仅是胃,还有日复一日的孤独。

窗外有风

刘 垠

     红油闪闪的臊子面,搭配清爽微甜的绿豆粥,唤醒索然无味已久的味蕾;浓稠正好的面线糊,一口吸溜下去,小油菜、蛋花卷着虾仁、蛏干,从胃到心的温暖油然而生……

    这里是漂浮在东太平洋的“向阳红03”科考船,深夜食堂在晚上十点准时开启。每晚供应的夜宵,不再是科考船必备的清汤挂面,而是面粥交替、甜咸搭配,地方特色轮番上阵,你连吃一个礼拜都不会重样。

    队员们说,夜宵是一种念想,不管你吃不吃,到点了总是要到三楼转一圈。那些哭着喊着减肥的咬咬牙回房睡觉,猛吃不长肉的却安然大快朵颐,狠不下心的人总是一边念叨着罪过一边唏哩呼噜吃得起劲。

    于我而言,夜宵还是治疗晕船的良药。还记得刚上船那会,前几天进不得食堂闻不了饭味,就连队员帮忙打来的白粥上架着的几丝榨菜也要挑干净。某晚听说有臊子面,扶墙一路挪到三楼,趴在门口闻到飘来的劲爽酸辣味。走到大桶跟前,一勺下去却只捞了点带土豆的汤,慢慢吸溜下去,居然尝到了食物本来的香味,晕船的感觉抽丝剥茧般不见了。

    最近海况不大好,中午吃饭的人越发稀疏。面对两三米高的浪,后甲板的科考作业依旧白加黑连轴转,7乘24小时不停歇。长时间高负荷的作业,往往是大太阳炙烤下一身汗,下雨时糊成泥人,脚底下还得倒腾着扎稳马步。

    大厨们看在眼里,挖空心思地改善伙食,鸡鸭鱼牛羊猪海鲜轮番上阵,红烧清蒸干炸白灼花式亮相。无奈,漂了一个多月后,即便是老干妈、剁椒酱蘸着醋,也拯救不了愈发刁钻的胃口。

    “今晚我弄臊子面,十点要回收设备,夜宵提前到九点。”收到观鸟达人(本航次中承担海洋哺乳动物和鸟类观测科考任务)、乒球高手妙星的暗语,我欢快地扒完米饭。晚上七点刚过,窜进厨房,发现大厨已然摊起了蛋饼。一场由科考队员、船员、大厨和记者联手烹制的夜宵,架势十足地开动了。

    “今晚妙星是行政总厨,我沦为帮厨。”文质彬彬的大厨蓝锋利笑着说,也不嫌弃这帮人肆无忌惮地侵犯厨房圣地。一旁的菜篮中码放着切好的胡萝卜丁、木耳、黄花,中国海洋报记者兰圣伟刀功了得,又快又好地为土豆削皮、切丁。

    妙星甩甩受伤的手腕,端起十来斤猪肉块下锅焯水,捞起,放油,翻炒、加料,撒上五把辣椒面、烹入三瓶醋……大家轮番上阵轮大勺炒制,最后还是大厨轻松收尾。

    无需打铃、不喊喇叭,饕餮之徒自然深知吃面要赶早的道理。不锈钢大桶端出来,30厘米长、指头粗的木筷子相互传递着,不一会儿就只剩清汤寡水了,大家或剥几瓣糖蒜,或夹两根榨菜,烫嘴的臊子面欢腾下肚。

    对于忙活一天的队员们来说,脱掉厚重湿透的工作服,捧着一碗热汤面或咸菜就粥,一天的疲惫与五味杂陈都随之消散,聊聊工作中的趣事、难题,或是静静地看会电视发发呆,享受着一天中难得的片刻放空。

    在食物的香气里,在夜晚特有的幽静和食堂弥漫的袅袅暖意间,被治愈的不仅是胃,还有日复一日的孤独。吃完这一餐,人们带着从胃到心的满足,或重回甲板继续鏖战大夜,或踱回房间沉沉睡去。

    当云散雨过风浪渐小,太阳照亮清晨的甲板,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