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30日 星期三
非洲已成我对外合作热土
——《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6—2017)》发布

本报记者 李 钊

    近日,一部《战狼2》电影把国人的目光引向了遥远而神秘的非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片充满希望也不乏风险的热土。在《战狼2》渲染的印象之外,8月29日,《非洲黄皮书:非洲发展报告(2016—2017)》发布会恰逢其时在京召开,该书向国内读者展示了一个更加真实和亲切的非洲。

    发布会上,报告的部分作者、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在京非洲学界、企业界代表及十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云集,热议非洲工业化进程和中国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

    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致辞说,进入21世纪,非洲国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进工业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工业园区建设被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视为促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抓手,然而,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工业园区,需要在资金融通、技术引进、经营管理等方面借助国际合作,这就为依托产业园开展中非产能合作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西亚非洲所非洲研究室主任李智彪说,中非经济合作发展迅猛,中国已经成为非洲最大贸易合作伙伴和第三大投资来源地。中国在非洲建设产业园始于2000年前后,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跨越式发展,由中非共同建设工业园,逐步发展到共建开发区和经济特区,合作层级不断提升。当前,中国与非洲在经济合作的各领域互有优势、互相需要、互为依赖,产能合作面临着历史性发展机遇,中非共建产业园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并向着集约化和产业分化的方向发展。

    黄皮书指出,中国企业在非洲投入运营的产业园达30多个,建设中的产业园70多个,几乎遍布所有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但产业园建设和运营最大问题是安全和融资挑战。

    中国亚非学会会长刘贵今指出,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大国对非政策的差异化发展明显,欧美对非“援助疲劳症”重现,尽管欧美对非合作的传统优势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有所恢复,但由全球权势转移决定了西方对非合作优势重建的根基不牢。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非合作则开启了全新转型升级进程。2016年,中国与非洲创新性地通过双边和多边努力,推动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得到了快速和有效落实:一是中非双方于2016年7月成功在北京召开协调人会议,极大地推动了中非领导人共识和论坛峰会成果落实;二是中非合作的热度、广度和频度均达到新的高度,作为中非合作核心要素的经贸合作呈现合作结构升级、合作主体转变与合作观念转变三大变化;三是中国大力推进涉非三方合作,推动非洲发展伙伴关系的更好建构;四是中国大力促进非洲在全球治理进程中的地位提升,特别是通过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推出多项惠及非洲的政策努力。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中国成为国际对非合作引领者的可能性正在上升,这既可能使中非合作成为国际舆论聚焦,也为中国进一步完善机制体制,提升能力建设,加强对非伙伴关系建设等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科技日报北京8月29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