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25日 星期五
处暑新凉直万金
谢 君

    诗话节气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时间在每年阳历的8月23日前后。《说文解字》曰:“处,止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时节,暑气逐渐消退,酷热的三伏天正式结束,迎来了真正的秋天。被酷暑折磨了一夏的人们终于可以摆脱毒热,清凉有盼了。白居易有诗曰:“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写的就是暑气始散、凉风逐起的处暑气候。此时“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荷花已结子,莲蓬开始上市,秋天来了。

    处暑前后气候变化十分明显。宋代文人张嵲在处暑前五天,写了一首名叫《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的诗。其中有言:“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意思是山中天气已凉,需要添衣了,而山外还依然暑气不减。一旦过了处暑,人们就能明显感受到气温在下降,天气在变凉。宋代诗人苏泂在《长江二首》其一中就反映了这种感受:“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对于从三伏天苦熬出来的人们来说,处暑带来的“新凉”自然是弥足珍贵。如果再下一场雨,处暑过后就凉得更快,让人更能真真切切感受到秋天的到来。苏泂在《长江二首》其二中写道:“长江无六月,大地绝纤埃。暑向风前退,秋从雨后来。问桐知叶落,修桂待花开。畴昔扁舟兴,分明欲唤回。”处暑后下过雨,秋的气象才渐渐展现:梧桐开始落叶,桂花即将送香,凉意渐渐升腾。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凉”,经过秋雨的洗礼,残暑被扫净,人们从厌倦暑热开始担心秋凉了。宋代诗人仇远写过一首《处暑后风雨》,就反映了这种心态:“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处暑后的风雨驱散了残暑,让人感受到秋的凉意,诗人开始嫌弃起漏风的窗户,笑话起无用的纨扇,准备开始悲秋了。

    过了处暑,天气不再酷热难耐,人们无需为无处避暑而烦闷,心情自然开始变得轻松愉悦,享受和赞美起这个时节来。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闲适》代表了人们对处暑过后新秋的喜爱:“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人逢好时节,处处皆可爱,柴门野水邻叟都变得无限美好起来。心情舒畅起来的人们已经全然忘了暑天里闭门蛰伏的苦闷,重新开始探索和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唐代诗人陆龟蒙写道:“强起披衣坐,徐行处暑天。上阶来斗雀,移树去惊蝉。”暑天里恼人的蝉雀此时也不那么惹人厌烦了。

    若处暑再逢七夕佳节,那更要热闹感慨一番了。连雍正帝也按捺不住诗情,写过一首《七夕处暑》:“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试想,如果牛郎织女是在大暑时节相会,那肯定勾不起人们太多的美好感受,七夕也难以成为佳节,人们更无心“陈瓜叶宴”了。

    关于处暑时节的物候特征,古人较早的认识记录在《逸周书》中:“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此即所谓的处暑“三候”。处暑到来之后,空气能见度最高,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将所猎之鸟陈列成一排,如祭祀一般;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肃杀之气始盛;禾谷成熟,农人开始忙于秋收。关于“鹰乃祭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鹰捕击诸鸟,但在吃前必先祭之,就像农人耕种丰收祭祀天地和祖先一样,是敬畏神灵、感恩报本的表现。

    因此,处暑不仅扫除暑气,给人间带来难得的清凉,还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我们在接收这丰厚的馈赠时,要长怀珍惜和感恩之心。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