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1日 星期五
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森林强国梦想
——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樊宝敏
张 京

    “长期以来,我就有一个将中国建成森林强国的梦想,而且实现这个梦想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樊宝敏研究员这样说道。“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自己的国情、民情和林情,建设森林国家无疑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优势、潜力和机遇,建设森林国家并非是不能实现的天方夜谭,而是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美好愿望。”

    樊宝敏,1968年4月生于山东惠民,200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现任中国林科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林业史与生态文化研究室主任。十多年来,他潜心钻研林业历史和生态文化,主持完成十余项研究课题,编著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先后提出“历代森林覆盖率”“云根林”“森林厚度”“森林国家”“拓展人与森林共生时间”等理论、观点,为森林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探究森林生态历史规律,提出“云根林”学说,誓将沙漠变绿洲

    “云根林”学说,是关于森林与云的生成、降水变化和土地沙化关系的理论观点,是樊宝敏在2003年首次提出的。该项成果,深化了对中国数千年森林与气候关系的认识,指出了一条通过培育森林有效治理沙漠化的路径。

    “云根林”是指能够有效促进当地或异地形成降水的森林。其核心观点:一是森林与沙漠是构成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两极,它们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连通两者的中介是“水”,包括蒸散的水汽、云、各种形式的降水。二是我国东南地区(指以400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划分的东南半壁)“云根林”的破坏是中国4000年来沙漠扩张的最主要原因。即所谓“东伐西旱、南伐北旱”。三是就全国而言,森林厚度每变化1毫米,则影响中国平均降水量变化约37毫米。相当于每增加92.2亿立方米蓄积量的森林(或全国10个百分点的森林覆盖率),能增加3537亿立方米降水量(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黄河年入海径流量的6.1倍)。所以,要想增加西北半壁的降水,必须尽可能在东南半壁建造大规模森林和湿地。

    中国历史时期森林破坏导致气候干旱的大量事实,以及近年来森林恢复导致气候湿润化的事实,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了“云根林”的观点。“云根林”破坏导致沙漠化,是森林与气候存在互动作用的必然结果。森林、蒸散、气候、沙漠四者之间有着紧密的链条式关系。森林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环节的链锁反应。樊宝敏认为,中国防治沙漠化的根本途径是在我国东南半壁培育以提高蒸散为目的的“云根林”,尤其需要加大在北方10省市(京津冀晋苏皖鲁豫陕辽)发展森林的力度,将该区域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0%—50%为宜。

    创新森林指标,形成“森林国家”理论,服务森林强国建设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森林水平用什么指标来科学衡量?樊宝敏认为,传统的森林覆盖率指标并不能准确反映,因为它没有体现森林的质量。2009年,樊宝敏提出“森林厚度”指标,即用某地区活立木总蓄积量覆盖全部土地(不含湿地)所能达到的木板厚度。计量单位用毫米。这项指标可全面反映国家或区域的森林资源整体水平,而且很容易相互比较。我国目前的森林厚度为1.79毫米,与全球2015年平均水平3.30毫米,有相当大的差距,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

    在此基础上,2010年,樊宝敏提出把我国建成森林国家的设想。并且他认为,森林国家是森林资源丰富国家,通过对许多国家比较,以森林厚度超过3mm作为森林国家的标准。中国目前还不是森林国家,距离森林国家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努力把我国建成森林国家,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参加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成果,2016年樊宝敏发表《从林业建设角度破解“胡焕庸线”的思考》一文,建议实施“森林中国”绿色发展战略。到2050年将我国建成森林覆盖率30%以上、森林厚度达到3毫米(即活立木总蓄积280亿立方米)的国家。实施“三带多点”森林生态工程,加强“胡焕庸线”、黄河、长江两侧各100公里以及各大城市森林建设。实施“东人西迁”生态移民计划,有步骤地从华北、中原等人口稠密省份,向宁夏、甘肃等西部省份开展跨区域移民,优化“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配置,改善生态环境。他兴奋地预测,到2050年我国将成为一个森林国家,湿地面积大幅增加,年均降水量从目前612毫米增至660毫米,沙漠化土地将减少15.9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山西省的面积。

    研究生态文化,探索森林文化价值,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是旨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在这方面,中国不仅有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值得深入挖掘和传承弘扬,同时需要运用‘古今中外法’,结合时代,创新发展,培育形成中国特色的新生态文化,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长远发展。” 樊宝敏说。

    提到目前正在开展的“森林的文化价值评价研究”,樊宝敏介绍说,森林的文化价值即是森林价值新兴的重要内容,是森林对人类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精神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审美、历史、科学、教育、康养、游憩等价值。如何对森林的文化价值进行量化评估,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难题。经过课题组的研究,提出用“人与森林共生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即一年之中人们在森林内生活时间的总和来表达。提升森林的文化价值,增进人民的生态福祉,核心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森林城市和森林公园。

    谈到今后的科研工作,樊宝敏说:“森林强国理论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但还很不完善,需要探索的课题还很多,迫切需要通过立项以深入研究人与森林、森林与降水、森林与沙漠等生态历史规律,运用大数据校正现有的理论模型、科学设计森林国家建设的路线图、量化评估森林资源及其服务价值、让人民更加了解和亲近森林、让森林更好地服务人民……”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