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11日 星期五
“农民院士”朱有勇 “土豆”“三七”造神奇

科星灿烂

本报记者 李大庆

    在云南普洱市澜沧县富邦乡,19岁的拉祜族小伙李克华,想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的冬季马铃薯种植培训班。7月25日下午,他在乡政府接受了朱院士的面试。

    有朱院士指导,种一亩马铃薯基本就能当个万元户。而此前李克华一家4口的年收入还不到1万元。

    种冬马铃薯

    朱有勇是云南农大名誉校长。到澜沧扶贫,他是有诀窍的,比如种马铃薯。

    以前,澜沧农民种的马铃薯也就鸡蛋大小。而朱有勇帮农民在示范田种的马铃薯,不仅个儿大,最大的2公斤重,而且是在冬季种。

    种冬马铃薯,一亩能收3吨多,最高4.7吨。去年1公斤能卖3元,1亩收入1万元左右。冬马铃薯占用冬闲用地,不影响其它作物种植,属净收入。“澜沧县位于西南边陲,人均6亩地,每家冬天种几亩马铃薯,脱贫就不成问题了。”朱有勇对农民脱贫很有信心。

    马铃薯的销路不用发愁。菜贩子跟着朱有勇到澜沧定购马铃薯。因为他指导种的马铃薯个儿大,反季节,一开春上市很受欢迎。

    种冬马铃薯是从示范开始的,去年澜沧县示范种植了100亩,农民们看在眼里,馋在心上。今年澜沧县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会扩大到2000亩。

    一步奔小康

    朱有勇说自己就是个农民。

    年轻时当过生产队长,文革后考进了云南农大,一辈子钻研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之余,他总是想着为农民做点事。

    澜沧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49.7万人口中有13.93万人没有脱贫。

    朱有勇替贫困户着急。在澜沧县,他走遍山山水水,经常俯下身子,跪在地上,观察土壤、环境。

    为了让农民一步致富,他和团队正在澜沧试种名贵中草药三七。

    澜沧有思茅松林100万亩,林密可遮阳,腐殖土丰富,适宜三七生长。唯一不利的是多雨。记者在竹塘乡李家梁子看到,这里正在做“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澜沧项目—林下三七原生态种植试验示范”,绿油油的三七都生长在林间垄上,上方搭了遮雨棚,塑料布可收起或拉开以调节土壤水分。朱有勇说,这里种出的三七,没有任何污染,不施化肥农药,亩产50—80公斤,农民可收入5—10万元。“如果一个贫困户能种一亩三七,就可以直接奔小康了。”

    可与人参媲美的三七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朱有勇团队原想在澜沧试种三七有50%的成活率就不错了,没想到,现在成活率已达到80%。

    长远扶贫

    朱有勇对扶贫考虑得比较长远。

    他在澜沧县准备开办四个实用技术培训班,包括三七、中药材、冬马铃薯的种植和养殖业兽医的培训。目前正在全县20个乡镇招生,名额240人,今秋开学。学生上午要听种养殖的基本知识课,下午就到田地里,跟老师学技术。考试很特殊,比如马铃薯班,到时发给学员每人1亩地的马铃薯种薯,他们拿回去自己种,收获时如果亩产2吨,算及格,2.5吨是良好,3吨就是优秀,2吨以下不及格。

    朱有勇充分地认识到:靠单个人扶贫是不会长远的。他把科研团队带入了扶贫队伍,在扶贫的同时做科研。

    连作障碍是植物保护学领域的难题。一块土地不能连年种三七,否则第二年就要大幅减产,很多作物比如辣椒、人参等的种植也存在此问题,这是种植上的生态问题。朱有勇领导团队研究其成因,揭示其机理。目前团队在三七种苗的栽培上已实现了连种6年的佳绩。

    扶贫现在是朱有勇的大事,因为他有割舍不下的农民情结。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