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31日 星期一
常规导弹第1方队——
驾驭海上非对称作战的“撒手锏”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孙丰皓

    东风浩荡,雷霆万钧。30日上午,火箭军常规导弹第1方队16辆导弹战车匀速驶过观礼台,以整齐划一的排面、斗志昂扬的姿态,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一枚枚翘首以待的“镇海神剑”——东风-21丁一进入人们视野,就立刻成为各大媒体记者镜头内的焦点。

    两年前,他们驾驭海上非对称作战的“撒手锏”武器,首度亮相天安门,让国人欢呼,为世人瞩目;如今,数经实弹发射、红蓝对抗、战役演习等实战任务洗礼的他们,出深山入北疆再亮相,以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临战状态”,接受习近平主席检阅,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常规导弹第1方队全部由火箭军某陆基弹道导弹旅编成,该型导弹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打击航母目标和水面大型舰船,具有涉控范围广、攻击速度快、突防能力强等特点,是我国应对海上方向安全威胁的尖兵利器。

    “‘考场’上装备车辆稳速前行,得益于‘战场’上人与装备的极限训练。”方队指挥长王波介绍,他们把极限训练作为战斗力提升的突破口,通过把人员练到极致、把装备练到极致的方式,让人员与装备在任务“淬火”中不断磨合,练就了“人装合一”的硬功。

    四级军士长张勃是方队的基准车司机,经过多年与装备车辆磨合,能够通过听发动机声音判断转速,误差不超过10转,同时他还练就了“闻声识故障”的本事。一次夜间战备拉动演练前,他按惯例检查车辆性能,发现方向盘传来“吱吱”声。凭借经验,他断定发射车转向系统出现故障,于是,立即向营领导报告,检查后才发现,该发射车转向支座松动,如果高速行车,遇有突发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

    除此之外,他们还带领官兵研发了武器装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武器建立了“数字化身份证”,根据战备要素和任务类型进行模块化编组,用“信息流”牵引“装备流”,确保一声令下就能随拉随动、随动随打。

    记者了解到,就在一排排钢铁巨龙列阵朱日和接受检阅之时,千里之外,该旅其余官兵两路出击,一路潜居深山密林,开展“背靠背”对抗训练,在自设危局、险局、难局中,掌握实战技能,锤炼打仗本领;还有一路直抵战斗前沿,执行某任务,枕戈寝甲、严阵以待。

    “我们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已经第3次驾驶基准车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的下士李亚蒙介绍说,“在我们旅多区部署、多向用兵是常态,每年在外面执行任务、训练的时间加起来至少在半年以上。”

    “从哪里走来?要到哪里去?”望着阅兵道上一辆辆挽弓列阵、翘首以待神剑战车,王波情不自禁自问自答:“战场!军人就是为战争而生,只要一声令下,我旅官兵必当仗剑前行,奔赴战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