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31日 星期一
充满“实战”元素的沙场点兵
本报记者 李 伟
阅兵式分列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

    是不是很意外?过去,你看到的阅兵都是在天安门广场上进行的,受阅方队整齐漂亮。但是,这次的阅兵是在内蒙古深处、半草原半沙漠地带的训练基地里。这里铁流滚滚、飞沙走石。

    但这,才是真正的“沙场点兵”!

    “这次阅兵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体现沙场和实战的‘野味’!”受阅官兵小张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此次受阅装备和官兵都是前一天还在进行实战化训练,今天接着就走上阅兵场。“不同于过去在天安门广场前的阅兵,这次受阅装备不做任何涂装,一方面是对节俭的高标准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要凸显‘实战’特色,装备和部队官兵实战时什么样,阅兵时就保持什么样!”

    突出实战 彰显强军强国的精神内涵

    在朱日和训练基地,随处可见“能打才有可能不打”“越不能打越有可能被打”的实战化标语。对实战精神和要素的凸显也正是这次阅兵的最大创新点和难度所在。

    著名军事家蒙哥马利曾说过:“切忌与中国军队在地面上交手。”这是出于历史上中国陆军创下的无数次战场辉煌。但信息化时代,参与作战的多方要素都被信息网络“嵌入”战争的各个环节,依靠单一军种的机械化作战已无法再赢得现代战争理念下的联合作战。

    所以,“这次受阅方队的出场顺序和参演方式,都是按照作战编组的方式进行编排的。”中部战区陆军副参谋长唐宁表示,阅兵方队在设计理念上与之前的训练一脉相承。

    遵循现代战争理念,受阅方队都是采取“混合”编制,“军种之间联合与军种内部合成相结合,实战化训练衔接阅兵,体现一种英雄部队胜利归来的形象和寓意。”中部战区陆军参谋部训练处处长解新成介绍说,比如陆军兵分两路进入“战斗”,一路是从地面直接进入,另一路是直升机机降,“直升机在250米左右的低空飞行和机降分队下机后的掩护动作,都是模拟实战的设计”。

    为了更有视觉冲击力和野战味道,“受阅方队打破过去的完整对列和整齐化模式,比如坦克方队,按照1-2-3-4-4的队形进行编组,而特种兵方队则排成剑形,同时又像一把尖刀,体现了特种兵的战斗力和攻击力。”解新成说。

    此外,所有受阅官兵都是战时着装。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在某些地面装备上还挂着官兵个人背囊(包括作战时使用的战斗武器等)、空降兵伞包以及坦克上的副油箱等,都尽可能保持了战斗姿态。

    方舱指挥 趟出一条野外联合作战的新路

    不经训练即刻投入阅兵,这么做的难度有多大?至少,对于阅兵空中指挥部的气象分队来说,需要凌晨3点钟就起来观察天气情况。

    众所周知,大型军事活动期间的气象状况从来都是摆在空中指挥部面前的一道难题。“跟北京相比,朱日和地区低空气流强。受阅飞机起飞地点分布在多个地区,最远的来自1000公里以外,”中部战区空军信息处处长方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不光要研究周边地区气象情况,还要研究飞机起飞地点的天气和航路天气。”

    中部战区空军作战处研究员范慧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也坦言,从实战化训练转入阅兵,部队直接从训练场到阅兵场,对指挥协同、飞行准备、机务和场站保障等都是很大考验。

    而更让人想象不到的是,这样复杂而紧迫、对野战化和实战化要求很高的阅兵指挥竟然是在几座临时搭建的机动方舱中完成的。这里说的机动方舱,是在阅兵场附近被迷彩伪装网覆盖的一组装备保障车辆——这些车辆共同组成了机动合成的空中指挥部,对多个机场、100多架飞机的指挥协同指令就是从这里发出的。

    记者了解到,相对于固定指挥所,机动式指挥方舱更加贴近实战,为野战条件下联合战役指挥开辟了一条新路。

    (更多阅兵报道见今日三版、五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