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28日 星期五
五部门通报“集中撤稿”查处最新进展
治理学术造假将纳入法治轨道

    科技日报北京7月27日电 (记者刘垠)107篇论文中,有2篇论文为《肿瘤生物学》重复发表。在实际接受调查的106篇论文中,1篇系期刊自身错误撤稿,作者没有过错,《肿瘤生物学》已公开澄清;有4篇论文还需继续核查;有101篇存在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的问题,其中95篇由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

    27日,记者从学术期刊集中撤稿事件调查处理情况通气会获悉,备受关注的107篇中国论文被《肿瘤生物学》撤回事件,总体情况已经核查清楚。存在问题的101篇论文中,有12篇是向第三方机构购买;其余89篇由作者完成,经学术评议认定,其中的9篇存在内容造假,80篇为作者完成、内容未造假。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说,集中撤稿事件发生后,科技部即与教育部、卫生计生委、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等五部门成立彻查处理联合工作组,按照工作部署、彻查规范、核查程序、处理尺度和工作进度的“五统一”原则,对撤稿论文逐一彻查、甄别责任、严肃处理。

    据悉,107篇论文共涉及作者521人,11人无过错,486人不同程度存在过错(其中,314人未参与造假且未利用论文获取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奖励等,但存在对学术成果和论文发表疏于管理的问题)。而尚待查实的24人,将按程序先纳入科研诚信“观察名单”。

    目前,根据有关单位调查撤稿论文情况,科技部已暂停21名涉事作者参加的20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立项程序,待责任确定后,对无过错作者的项目将恢复立项程序;对于将被撤论文作为研究工作基础列入2017年度科学基金申请书中的51个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采取终止项目评审的措施;工程院暂停了1名涉事作者的院士候选人资格。

    贺德方透露,有关部门正抓紧制定更为严厉的处理规则,开展对学术造假的法律惩戒研究,把治理学术造假纳入法治轨道,并将于年内发布预警监测相关期刊名单。同时,推动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完善的学术管理制度,对科研人员学术成长轨迹和学术水平进行跟踪评价,对重要学术成果发表加强审核和学术把关。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