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28日 星期五
好好说话,既是小目标,也是正能量
饶高琦

玉渊杂谭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新华社发布的最新版《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刷了屏。在2015年第一批禁用词的基础上,这次新增了57条内容,其中包含的禁用网络流行语格外引人注目。这些流行语大多内容低俗,难堪入目,既增加不了信息量,又违背公序良俗,本就不适于出现在正式语体和公共场合中,早该被禁止。

    流行语是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在语言生活中的一种投射。“语言生活”包括了应用语言文字的社会与个人活动,有主流亦有支流。典雅庄重的语体是主流语言生活的模范;乡谈俚语,不断创生也不断更新,构成众多支流。流行语就诞生于语言生活的支流,表现了语言的活力。但因其媒介不同,亦有不同的风格。比如自媒体使用的“阿尔法狗”和官方报道里的“阿尔法围棋”,同指一物,但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

    什么样的流行语能“转正”,被收编入固定表达的“正规军”?其实语言生活和我们的社会生活一样,也分圈层,从最私密的家庭语言生活,到日常的领域、行业语言生活,再到公共语言生活,层层堆叠。流行语就存在于不同的圈层中。简单说,符合语言规律、传播规律的流行语才有可能进入语言生活的主流,实现从“私密”到“公共”的圈层跃升。比如“单独二孩”,虽然短小但信息量巨大,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原则;“小官巨腐”,符合汉语音步和成语构词形式,也由“流行语”演变成通行常用说法;再比如“小目标”“互联网+”,因为符合广泛的社会心理、体现时代精神,而被人们广泛接受。

    流行语实现圈层跃升或是被淘汰,当然需要引导。如教育部语信司前司长李宇明所说,“语言生活,而非语言,是政府(治理)的职责所在”。在笔者看来,规定禁用词和慎用词作为一种语言规范,绝非消灭流行语或某些词汇以改变语言,而是规范合适的表达方式出现在合适的位置。语言生活的健康状态应该是文明、有序、高效、和谐,其基础是清朗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语文教育水平。它需要政府以或隐或显的政策、规范进行引导,需要教育、媒体不断垂范,更需要公民在乎“语言形象”,滋养“语言羞耻心”。它是社会治理小目标,更是日常生活的正能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