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21日 星期五
专家为中国制造提质增效支招

本报记者 华 凌

    7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三届中国工业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三院239厂的高速飞行器复杂构件超高温成形装备入选“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大奖。该院239厂副厂长姚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套装备可在高温1200℃成形制造,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关键制约环节技术,有显著节能和低(零)排放特征,在航天和高铁等关键部件制造上填补了国内空白,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之列。

    如何让我国涌现更多这样的突破关键制约环节技术,提质增效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做强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根基。

    他说,目前我国高技术和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1—5月份,高技术产业增长11.3%,装备制造业增长10.3%,分别较规模以上工业快4.8和3.8个百分点;部分高端制造业税收增长明显加快,如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器机械与器材、计算机通讯等行业。而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2.1%左右,已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1%上升到2%。企业研发投入占我国研发经费总量的78%,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创新活跃期,创新能力正在迈上台阶。

    据统计,我国有50多家工业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但品牌价值不高,迄今尚未有中国品牌进入《福布斯》全球品牌价值100强榜单。这表明,我国要真正实现工业提质增效尚需付出艰苦努力。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认为,工业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广阔市场,况且生产型服务业就是工业的延伸和扩展。尤其从国情出发,我国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本世纪中期建成现代化工业强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工业仍发挥着主导和支撑的作用。

    他建议有关部门对全国的情况进一步做研究,如果“十三五”后四年工业占比仍按照年均1个百分点下降,到2020年不到30%,相应制造业只有27%,就到业界公认的警戒点。希望采取措施,抑制工业占比的快速下降,继续发挥好主导支撑作用,保持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