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7日 星期一
专家呼吁:企业应算好“良心账”绷紧“安全弦”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通 讯 员 刘 玮

    “低价成为竞标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一些企业正是因为没有算好账,使得引进的设备刚刚交付就存在安全隐患。”7月初,在山东省科协助力地方创新驱动发展工程利津示范区启动仪式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工装备研究所所长金有海教授曝出行业“潜规则”。在随后的发言中,山东省科协副主席秦维强希望相关行业建立合理竞标机制,算好良心账、政治账、社会账、环保账、经济账,把安全生产的弦绷得紧一点再紧一点。

    针对近期山东等地发生的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金有海提出了“本质安全”的概念,“‘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操作失误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即使设备发生故障,它也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

    “一些企业为追逐利润,招标时谁的价格低,就用谁的设计和设备,这是‘本质安全’得不到执行的重要原因。”金有海就参加过多次这样的招标,“比如一套化工设备正常竞标价在1000元,综合专利、材料、人工、技术服务等因素,其成本在800元;可对于低价竞标者来说,他提出的竞标价是600元,成本一环压一环,可以低至200元,利润空间反而更高。”

    低价带来的往往是低质。金有海遇到过这样一家企业,“一台旋风分离器正常可以用18年,可低价买来的结果是用了不到10年就得换设备。企业还得带着侥幸心理,期望别出人员伤亡事故。”

    经历过多次竞标“挫败”之后,金有海明白了其中的“针线”。他认为,正常的竞标应该是先竞技术标,划定一个技术门槛,再进行商业投标。通俗的说,可以设立一个黑名单,对于设备经常出事故的投标单位,要限制其参与竞标。他建议,化工企业在竞标时,可以先进行市场调查,综合专利、材料、劳动力等因素,划定一个竞价范围,从中选择合适的投标企业。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