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4日 星期五
一场悦纳技术的蝶变
崔 爽

    随想录

    繁花铺天盖地,生长,绽放,凋落,你若伸手去碰触花瓣,它会萎谢,你若静立不动,它们会簇拥着你越开越盛。

    你并非身处奇幻森林,这是近日火爆北京的跨界艺术团体TeamLab的作品《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你所看到的花朵盛开与凋落,鸟儿飞翔与栖息,每一刻的变化都经过了感应器与程序的精密运算。游览这个由数字代码构建的幻境,需要携带的仅仅是一部智能手机——拿起手机自拍、记录,同时也成为这场沉浸艺术展的一部分。

    随着网络原生代的崛起,科技与艺术不再是光谱的两端,捧着手机长大的“自拍一代”不再满足于旁观艺术,在由他们创造的体验式艺术中,观看和参与、技术和艺术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像TeamLab这样的跨界艺术尝试还有很多。英国艺术机构Random International的作品《雨屋》中,无数监测观众动作的镜头和天花板上的感应器联动,当人走过就停止落雨,像给观众头上撑了一把无形的伞,使其雨中漫步却不淋湿。西班牙的Lummo工作室也曾经将“俄罗斯方块”投影在城市广场的巨型屏幕上,来往行人的走动会造成方块的移动和翻转,广场变成大型互动游乐场。

    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拓宽了艺术的边界,人们创作艺术、体验艺术的方式都与数字科技有着密不可分且浑然天成的联系。一机在手,普通人能随时随地用最简单的方式拍下他们眼中的世界,以此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成为生活中的“艺术家”,当然也可能成为艺术的一部分。从2007年iPhone诞生起,iPhone摄影大赛(简称IPPA)也应运而生。连续三年揽获IPPA 六个奖项的台湾女孩章洁在评价这种“人手一机”的拍摄时说:“除了能比较精准地掌控和捕捉到自己期待的画面之外,它们也是我搜集素材的方式之一,利用后制或者拼贴的现代艺术风格能够创造出另一种不同于传统摄影的艺术。”

    诚然,没有一项技术能够与它所服务的艺术门类始终比肩,它们之间既存在美妙的共生,也有残酷的博弈。就像国际新媒体艺术之父罗伊·阿斯科特所言:个人表达与个人创意已经由艺术家延伸到了观众,人们对艺术家的要求不再是创作动人的内容,而是涉及环境、空间,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艺术家现在所做的不再是在现实世界中取样以反映他的个人观点,而是构造框架,任由观念在其中创造自己的世界。

    在参与、沉浸、融合、共生的时代主题词下,如何悦纳技术的蝶变成为摆在艺术面前的新课题。作者和观者的身份不断模糊,探索也将持续进行。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