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
培育克隆犬,研企为何一拍即合
本报记者 陈 磊

    近日,我国首例完全自主培育的体细胞克隆犬诞生了。值得关注的是,这只克隆犬是由一家民营生物科技创新企业利用自有资金、自主技术平台培育出来的。

    成功开发此技术的希诺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米继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由于克隆犬技术长期被韩国垄断,他们起初也与韩方沟通过,但对方不会转让此独家技术。中国能否做出自己的克隆犬?他们就此咨询克隆界泰斗陈大元研究员时,得到的答复是:“很难做,但可以试试。”于是,他们决定成立自己的科研团队从事基础研究。

    其间,该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研究员结成科研团队,终于用一年多的时间突破了克隆犬的技术瓶颈。

    赖良学已做出了50余种基因修饰猪。他在2015年成功做出了基因打靶犬。“不过,这不是我主动做的,”他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经常是别的科研单位或企业自己找上门的,他们提需求,我参与研发。”

    “从科研到应用,还是要企业参与。推向市场很难,转化是重复的劳动,我的精力不在于此。”赖良学坦承,作为一个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工作的兴奋点在于探索机理,“要做别人没做过的”,而非成果转化和商业推广。“如有需求提出来,我们可以形成一个产学研用的整体,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因此,科研人员和企业形成大合作,有稳定的团队,才会有高效的实验进度,才会有科研和市场的预期。”陈大元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