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4日 星期三
资源型地区转型破题: 用改革办法走出“山西路径”
本报记者 王海滨

释放空间谋变革

    金融改革打响“发令枪”

    6月6日,山西省政府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关于加快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山西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基金业支持山西实体经济发展签约仪式在太原举行。山西证券、中合盛资本等5家金融机构与省内外投资方及地方政府共签约8个基金项目,签约金额达940亿元。

    这是山西实施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改革进一步的强化措施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当前,山西正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加快基金业发展,是衔接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本的关键环节,影响深远。山西基金业发展步伐偏慢,总体规模偏小,改革金融管理体制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大力发展基金业,不仅有利于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而且有利于助推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为此,山西提出,到2020年全省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要达到300家,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规模要达到2000亿元以上。

    山西省省长楼阳生提出,要进一步与中央要求对表,与发达地区对标,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对接,以“三对”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创新。基金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是创优金融环境的关键一环,就是保持金融血脉的顺畅运行,保持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强力支撑。据测算,如能发挥好这2000亿元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将直接或间接带动全省社会投资规模达1万亿元以上。

    党政负责人担当“施工队长”

    去年下半年以来,山西在省级层面出台25个改革类制度性文件,涉及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国资国企、电力体制、生态环保、司法体制、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山西省各项改革实行省领导分工负责制,今年铺开的40项改革都指定了责任领导和落实单位,省委书记骆惠宁、省长楼阳生分别负责10项和16项重点难点改革。省市县三级主要负责人自觉担当施工队长,压实改革责任,狠抓任务落实。

    为提升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工作标准,山西省委提出了“三个三”抓改革的具体方法。通过“三个三”抓改革,把中央决策部署与山西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山西改革实践与全国改革布局有机贯通起来,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的承受度和人民的满意度有机统一起来,开创山西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今年年初,山西拉响了打赢国企国资改革攻坚战。由重规模、粗放式转向重效益、精细化;由股权高度集中、企业治理不规范转向开放、规范;由重视资源、政策转向更重视科技、人才。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五年的努力,全省国有企业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引领能力,培养一批企业在全球、全国拥有重要的行业地位,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和产业高地。让新动能新产业成为山西新型经济的引领者,为山西转型升级振兴崛起作出特殊的贡献。

    用改革办法走出“山西路径”

    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其中,产业结构的资源依赖是直观问题,资源依赖下的创新与人才挤出是深层根源,生态环境与社会民生短板是伴生难题。为此山西省委将改革放在山西全局工作的核心地位,提出“改革绝不能落后”,要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彰显“山西气魄”,让山西更多的改革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中走出“山西路径”。

    目前,山西全省改革进入“施工高峰期”,全省上下改革意识明显增强,改革举措密集出台,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措施基本推出,一些事关全省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一些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效应逐步显现,翻开了山西改革新的一页。

    重大改革破题开局。监察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成立了中国首个省级监察委员会,市县监察体制改革也在有条不紊推进。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为破解资源型地区转型难题探索新路。

    各领域改革全面推进。经济领域,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煤层气审批改革试点等一批重点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政治领域,司法体制“1市8县”改革试点、公安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山西环境保护、煤炭管理、安全生产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密集出台;社会领域,统筹推进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医疗体制、信访制度建设等重点改革事项;生态领域,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建立全省生态治理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完善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党的建设领域,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群团改革等改革事项,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