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3日 星期二
现代科技和传统收割碰撞出别样火花
——第二届杨凌小麦文化节速写
本报记者 马爱平

    成熟的麦子挺着沉甸甸的腰杆,发出嗦嗦的响声,收割机一过,麦子一排排倒了下去,这是现代化的收割。麦场里码起了一摞摞的麦垛,稳稳站立,麦垛旁边,蹲着一个专心捡麦穗的农妇。不远处,两三个上了年纪的西北汉子正在挥舞着镰刀,这是传统的收割。

    6月11日,这幅景象同时出现在第二届杨凌小麦文化节上,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在现场,祭祖开镰、割麦打场、亲子播种、农业无人机表演等活动丰富多彩。来自埃塞俄比亚、巴拿马、津巴布韦等9个国家的‘洋麦客’还与关中麦客,手持镰刀比赛割麦,体验了传统的麦客文化。”这令大北农集团总裁助理李军民印象深刻。

    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在古埃及的石刻中,已有栽培小麦的记载。据考古学家研究,大约在1万年前,人类就开始把野生的小麦当作食物,我国是小麦栽培最古老的国家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王辉介绍,我国北方小麦育种有过六次换代,其中四次是以杨凌培育的品种为主导,从蓖麻一号到小偃系列,一代代育种专家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几十年如一日,作出了重大贡献。

    截止到2016年,我国小麦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处于历史第二高位。在国际上,我国小麦产量仅次于欧盟,居世界第二位。

    “当前我国小麦供给不足的主要矛盾已经解决,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高品质的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需求增加,这类小麦国内供给不足的矛盾有所凸显,优质小麦存在刚性进口需求。因此,实施小麦产业供给侧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小麦育种入手,实施三产融合当是重要途径。”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