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9日 星期五
高度重视“一带一路”软基础设施建设
刘燕华

    “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和人心相通。这“五通”的完善与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的功能与建设水平。基础设施由硬基础设施和软基础设施两部分组成,如同“一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如同“一车之两轮”,不平衡就会出现偏离。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之间有着许多相同和不同。相同之处是各国均有各自在国际利益较量中的考虑,都有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求,都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愿望。这些相同之处主要靠硬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工程、资源互补等有形的、物化的建设来体现。同时,各国家间也有诸多不同之处,如宗教、民族、文化、语言、历史、政治制度、法律、人口、习俗、发展阶段与需求等等。这些不同往往是无形的,但又非常关键,直接影响到相互间的理解、信任、合作意愿、和谐程度和效率。所有无形的沟通与投入属于软基础设施的范畴,它是非物化要素构成的软实力。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努力,中国对外合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有一些值得总结和关注的不足与问题。如:中国出于设定的愿望,投巨资在缅甸修筑水坝。因未能顾及生态保护和解决当地的民生问题,而遭到了抗议和抵制,最后被迫下马,巨大投资“打了水漂”。同时段,一些发达国家也在缅甸开发。开发前期作了许多软基础设施的铺垫,如修学校、开商店、办医院,使当地百姓得到实惠,认为是生活的必需,甚至于离不开。随后,开发的企业进驻,利用当地资源,搞特色加工,进入到国际贸易。同时也吸纳了部分当地的就业。发达国家在缅甸软、硬基础设施并举的办法既获得丰厚利益,又受到了欢迎。

    软基础设施的滞后,使得硬基础设施投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于失败。软基础设施需要像对待硬基础设施那样,加强投入,下大气力补短板,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的共同努力,打造“一带一路”的发展环境。

    人文平台、民生平台和制度平台是“一带一路”软实力的三个基础平台,需要特别给予加强。

    “一带一路”国家间文化、语言跨度很大。目前,我们熟悉的所谓“小语种”人才匮乏,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习俗的研究积累较少,沟通过程中难以很快建立共同语言。投入教育和文化交流属于长远大计,要有畅销机制来保障。

    民生关系到国情,关乎民心。让百姓有获得感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目标。产业工程提高经济实力,企业合作增加利润空间。如何把合作成果与当地百姓的健康、教育、生活质量、交通、就业等有机融合起来,需要给予特别的规划、设计、操作。

    任何国家的宗教、信仰和法律制度都应当受到尊重。不同体制之间的合作总是在利益、制度的平衡点上得到机会。一方面,相互间要明了“底线”“红线”的范围;另一方面,双方要把盈利点最大化,这就需要建立适宜的机制,法律、制度和规划的平台,使得合作有序。

    通过几年的努力,软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正处于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如联合开展合作的前期研究、在国外共建科技园、人才培训交流计划、启动产业联盟、建合作基地、组织专题研讨会等等。期望各类平台在政府的扶持和指导下,企业、社会的积极参与下,真正实现“牵线搭桥”“夯实基础”的功能性服务。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一则是层出不穷的技术创新正在改变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模式,特别是以绿色、云和先进制造为标志的新兴产业带动了结构大调整和转型升级,共享经济时代正在到来。信息化使得知识交流和知识加工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均成为价值分配的主体,自然资本、货币资本、智力资本交互作用影响,带动市场格局再“洗牌”,成为世界开放的系统。在这一新的时代,只有共建共享才能共赢。二则,信息化正在改变传统的商业和贸易模式,贸易从交易价值向适用价值倾斜,产业从边界垄断向跨界融合发展,客户从群体消费向个体量身消费转变。这些变化提供了新的商机,也将产生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和运行手段。在这一快速转变的新时代,“一带一路”国家间的合作具有“抱团取暖”的含义,优势互补,抓住机遇,在和平、繁荣、开放、创新和文明的道路上利益共享。

    “一带一路”软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挑战是我们,是中方各方面的通力合作与集成。要避免同质化、避免恶性竞争,以质量赢得信誉,分享经验、分享成果、分享未来。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共享”,包括“共融”的含义,尤其是东西方文明的共融。从地理位置上看,“一带一路”国家从东到西,正是东西方文明的过渡。世界上,工业社会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由西方国家主导。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传承了“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从“矛盾”“竞争”“博弈”的国际治理秩序和制度安排,向寻求共同点、扩大共同点的方向转型,以成为大势所趋。人类共享一个地球,建设共同家园的需求也渐入人心。东西方文明各有特色,两种文明的融合,将会推动人类社会作响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

    “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众多国家的响应和参与,世界也对它有所期待。当前,软基础设施建设仍是“短板”,我们从观念、宏观设计和布局、操作能力、实践试点以及投入方面均需要认真加强,使“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为国务院参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