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
知识和命运之间

科技观察家

杨 雪

    今年高考季,仪式感特别足,为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媒体报出各种“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在特殊历史时期,一代人命运被高等教育改写的同时,也参与、见证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令人切实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拷问当下“知识”和“命运”之关联,颇觉讽刺。

    从逐年升温的某高考工厂万人送考的盛况,只能看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从高等教育质量和就业的尴尬境况,更是看不到对知识的尊重。“知识改变命运”像一句实用主义咒语,达到目的之后真正能用知识回馈社会的则很有限。

    大人们一面叉着腰怒数高等教育七宗罪,一面又奔忙于早教、辅导班、学区房,以跪着的姿态迫使孩子来迎合——即便现行高等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但它仍然是个体改变命运最公平、最主要的通道。坊间有此共识,缘于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学而优则仕”。就算今天不再说“拜相封侯”,望子成龙的社会语义所指向的也还是体面的工作和一定的社会地位。比如,教授绝不会同意自己的孩子去上蓝翔技校。

    即使高级技工的收入水平已然高出不少大学毕业生,目前,我国的高级技工在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的占比仅为5%左右,缺口近1000万人。而德国的这一比例高达50%,日本为40%。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正要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方面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于世界,奈何“大国工匠”无处觅,这与40年前对知识分子求贤若渴的时代背景类似。

    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时代,执着、狭隘地攀附“知识”显得可笑。但在智能制造时代,高级技术其实也是宝贵的知识,同样能改变一代人的命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