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5日 星期四
千里之外的牵挂
——记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中)
本报记者 张 强

时代先锋

    当落日的余晖逐渐沉入苍茫大地,一天的飞行结束。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无人机飞行员李浩却迟迟没有走出地面方舱,而是端坐在操控席,专注地比对各种飞行数据。

    个头不高,身姿挺拔,常年锻炼使李浩保持着飞行员的标准身材。然而,有些花白的头发和工作时戴的花镜却暴露了他的年龄。

    对无人机,李浩理解得深刻,爱得更是深沉,“过去飞有人机,感觉是人机一体,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牵挂。千里之外执行任务的无人机,就像自己的孩子出远门一样,必须时时牵挂。”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李浩所说的牵挂更多可以理解为是对飞行状态的监控和飞行数据的判断。

    与驾驶有人机相比,操纵无人机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机分离。在有人机上,飞机的飞行姿态,飞行员可以通过全身所有的感官进行感知,能够凭借直觉瞬间作出判断。而对于无人机飞行员而言,对飞行姿态的感知,只能通过显示屏幕上不停变动的几百个数据来进行分析判断。这就要求飞行员对每一个数据,甚至是无人机整个系统的飞控逻辑有非常深刻的理解。

    “就相当于,把每个数字都翻译成空中场景,把地面方舱变成空中座舱,这就是无人机飞行员必备的情景意识。”李浩形象地解释。

    为获得这种情景意识,每次模拟飞行李浩都提前1小时到位,看数据对比飞行姿态、翻原理联想飞有人机时的空中动作,最终练就了看屏幕数据就条件反射出飞机空中姿态的本领。

    不断前行中,李浩成为了我军精准控制攻击-1型无人机第一人。

    2014年,攻击-1型无人机首次参加全军演习、首次实弹攻击,李浩主动请缨,操控无人机首发命中目标。

    2014年7月“和平使命”联合反恐军演,李浩克服复杂电磁环境干扰,稳稳操控无人机对蓝军指挥部搜寻确认并首发制敌,有力展示了我国新型无人机的作战实力。

    2015年7月,我军某新型无人机高原试验。52岁的李浩主动随部队奔赴海拔3700多米的高原某地,全程参与试飞任务,为新型无人机形成实战能力积累了第一手经验。

    2016年5月,李浩所在单位携实装外出驻训,地域新、空域杂、机型多,多机型同场起降、协同组训,对飞行指挥能力开启了全新的挑战。他加班加点和战友们研究特殊条件下的飞行方案,积极研练无人机体系运用实战方法,有效探索了无人机作战运用新模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