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3日 星期二
孵化大气净化的蓝天梯队
本报记者 李 禾

众创空间

    5月20—23日,一场首要污染物为臭氧的空气污染再现京津冀等地区。一次次的红色预警、黄色预警让空气污染成为近年来困扰人们的持续话题。

    作为中国的大气污染专业智库——北京清洁空气创新中心,对内建立了省市环保技术评估示范模式;对外与国内外近60多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通过“创蓝奖”的征集与评选,为创新企业提供技术评估、示范推广以及专利咨询等服务,孵化和推进他们成长。

    伴随着政府和公众对空气污染的持续关切,这一领域已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每年涌现出大量中小微企业和创新技术。

    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有一部分清洁空气技术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因为不能成为体系,还不能有效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而另一方面,大量创业公司和新技术的涌现,让地方政府和公众眼花缭乱,难以抉择。

    “这也把很多创新技术、创业企业挡在了应用大门之外。”清洁空气创新中心主任解洪兴说。他表示,我国当前出现的大气污染与别的国家不同,其中的一些问题国外也未曾出现和解决过,需要借助新的环保技术来解决。

    有些环保技术,因为是首创技术,并没有充分的本地应用案例来支撑。导致政府环保部门两难决定的困境。一方面,因其可行性证明不够,不敢贸然采用这些技术。而另一方面,不应用又无望实现质量改善目标。

    面临这种情况,清洁空气创新中心通过采取“政府+专业第三方”模式,有效解决了这个难题。

    具体来讲,这种模式就是借助第三方力量,构建环保新技术示范机制。科学设计技术的筛选评估方法及评估质控流程,并对相关的示范测试数据进行全面公开。

    “这样一来,地方政府仅对技术的评估方法以及技术的示范流程进行认可,而不用对示范技术进行信誉担保。技术筛选是通过技术的实际示范效果,由需求企业自行选择自主开展。一方面确保了技术筛选的公正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和成功率等。”解洪兴说。

    这样“众创优化”出来的先进技术,能够得到客观公正地甄别与应用,从而加速了新技术的落地。比如,为了精准治污,深圳要求严格控制非道路柴油机械的排放。于是,清洁空气创新中心与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合作,去年7月在深圳设计开展了港口工程机械颗粒物捕集器及燃油添加剂测试和评估与示范项目。

    据介绍,这一模式不仅在深圳市取得成功,而且还在北京、天津、广东、江苏、广州、太原等十省市开展了直接合作。

    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清洁空气创新中心孵化小微企业的另一个亮点是:通过组织“创蓝奖”大赛来聚集各种技术发明,并通过这些创新进行专利战略分析,为初创企业布置技术“地雷阵”,保护它们迅速壮大。

    据介绍,“创蓝奖”是一项专门为推动最佳清洁空气技术应用的专业奖项。通过对所有获奖技术和产品的推广,让最具突破性的“治霾神技”加速参与到中国空气污染的治理工作中来。比如,嘉兴市三因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的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在2015年获得了“创蓝奖”,随后就很快拿到了早期投资。

    据统计,前两届“创蓝奖”共征集到18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项技术,最终评选出了11项技术,其中包括柴油机污染防治、燃煤超低排放等技术。今年4月27日至8月15日,第三届“创蓝奖”将再次正式向全球征集。

    据了解,该中心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毕军教授等在内的强大的专家顾问团队,并对清洁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专利战略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