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9日 星期五
这一天,湖南科技人获得感爆棚
——湖南省科技奖励暨创新奖励大会观察
本报记者 俞慧友

    五月,科技工作者的“主角”月。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首个科技工作者日即将陆续引爆,刮起一场全民“科技风”。对湖南科技工作者而言,五月更是他们的“丰收”月。

    5月18日,湖南省科技奖励暨创新奖励大会在湖南省人民会堂隆重召开,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省长许达哲出席并颁奖。1000余个席位,座无虚席,积聚了全省各行各业的科技代表。

    与以往不同的是,除每年一度的科技奖励外,今年该省首次颁发由省委、省政府共同表彰奖励的创新奖,奖励近年来在全省科技、产品、文化、管理四大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人员。与以往不同的还有,颁奖仪式外另设获奖成果展、创新文艺晚会。

    这一天,湖南科技人的获得感,很爆棚。

    评定:拒绝“泡沫”

    湖南今年的奖励,有个“潜规则”——拒绝“泡沫”。“为进一步避免‘数字出奖’,防止‘吹泡泡’,我们对有直接经济效益的一等奖项目,首次进行了全面的效益真实性核查。”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任、省科技厅党组书记童旭东向科技日报记者说。

    湖南省获国家科技奖励项目数在全国一直比较靠前。去年的国家科技奖励系数评价值位居全国第七位。这与该省坚持不断完善和改进省级科技奖励工作密不可分。在去年,湖南科技体制改革提速期间,奖励评审制度改革获得了社会各界、评审专家的点赞。

    这项改革,来自两方面人员对评审规则的意见。部分评审委员反映,学科组会议初评基本上“固定了”各奖种的奖励数量和等级,后续评审调整和淘汰空间太小;部分项目完成单位和完成人则提出,不同学科组采用统一的一、二、三等奖比例,只顾及到“面上”公平,未充分考虑不同年度、不同学科组项目水平的差异性。

    对此,湖南省依据省科技奖励办法相关规定,改进了规则,力争“回归本位,强化统筹,打通壁垒,统一标准”,充分发挥评审、奖励委员会统筹各奖种内项目等级的作用,并对一等奖项目打破“平均主义”,打通学科组间壁垒。此外,评审中持续加大省外专家比例,网评省外专家达80%以上,比2015年提高10%。

    奖励:各有“千秋”

    今年首次颁发的湖南省创新奖中,有10项科技创新奖。科技奖、科技创新奖,让人傻傻分不清。

    “没有重复奖励。”童旭东很肯定。他介绍,科技创新奖着重突出创新性、带动性、协同性与示范性。

    记者注意到,首获科技创新奖的科研成果,均在《湖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确定的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口健康、资源与环保五大领域里。获奖项目,均是该省科技创新上拿得出手的亮丽名片。

    譬如,“广适性超级杂交稻新品种选育与绿色生产”的成果,在2014年率先实现我国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育种目标,并多次刷新水稻高产世界纪录;“永磁牵引系统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成果,率先实现在国内高速动车组上装车,极大地提升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国际竞争力;“长沙磁浮快线科技工程成套系统技术研发与工程化应用”,成功打造了我国首条具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长的中低速磁浮运营线。

    科技与经济:不“扯皮”

    2016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励,共评出获奖项目(团队)205项。其中,自然科学奖45项,技术发明奖2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1个,科学技术进步奖138项。

    这张“红榜”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骤减,充分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奖励,奖利。作为奖励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奖,其中9个一等奖项目,均有很强应用前景,“利”字突出。如,“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在衰老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项目,研究动脉硬化等衰老疾病发病机制,对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后,如何发展健康事业具重要意义。

    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1个技术发明奖项目中,16个具直接经济效益,近三年新增销售额超150亿元、新增利润28.1亿元。

    今年,科技进步奖中首次增设创新团队类别。夺得头彩的“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创新团队”,45年卓绝艰苦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激光陀螺规模化生产能力的国家,贡献“利益”相当诱人。目前,共交付陀螺近万轴,新增产值超10亿元。

    此外,今年还评选出了第十届“湖南光召科技奖”。该奖由原中科院院长周光召院士捐赠的基金会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因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当选前先后获颁此奖,这一奖项也被该省科技界誉为湖南科研人员当选院士的“提名奖”。本届,谭蔚泓、冯江华、李夕兵、刘少军4位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

    (科技日报长沙5月18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