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8日 星期四
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之美
——写在二○一七国际博物馆日之际
本报记者 游雪晴

    17日,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内,一位观众利用AR技术,正在体验圆明园曾经的盛世图景,她站在正大光明牌匾的展牌下,伸出右手悬空,而在相机中却呈现出她把胳膊搭在皇帝肩上的景象……

    由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数字圆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看见”圆明园》数字体验展,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的前一天开幕,正大光明、西洋楼、方壶胜境……圆明园中的景色一一“重现”。主办方介绍,该展览借助圆明园数字复原成果,选择了圆明园正大光明、勤政亲贤、方壶胜境、西洋楼等26个景区,通过“园居理政”“畅襟仙境”“西风东纳”三大主题,多角度复现“万园之园”景色。

    多种数字化展示手段是此次展陈的一次突破和新的尝试。通过采用实体搭建与AR、VR、数字影片等多种数字虚拟体验的组合,观众在展厅中便可实现历史场景再现、沉浸式的虚拟游览。

    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2017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将主题设置为“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圆明园也是一部难以言说的有争议历史,在西方和中国,对其的表述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其实,何止是圆明园,对于中华文化,争议之声从未停止过。早期中国的样貌什么样?到底有没有三皇五帝?华夏文明起源于何处?但有一样大家是有共识的,那就是文物除了承载历史信息,还最直观地让人感受到美好,而“美好”往往是最难以言说的。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展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用历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挑选出的360件(套)精美文物,呈现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历程。展品涵盖从史前时期到宋元明清的历史时期,包括杨官寨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遗物、新疆精绝古城的尼雅遗址珍宝、隋炀帝墓随葬品、南海一号沉船珍宝等等。

    1990年至1996年,国家文物局曾先后举办过4届中国文物精华展,将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精美的文物及时呈现给观众。从1996年至今的20年,由于各省的文物局和考古所可以及时地向观众介绍新的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就没有再举办类似的大型展览。2016年底,国家文物局觉得可以筹办一个反映近二十年考古发现的大展,回馈观众。展览工作最后交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首都博物馆共同承办。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赵古山认为,这次展览把主题和美好结合起来,是一种新的尝试。文物体现的美有时比历史更真实。

    一件来自河南三门峡庙底沟文化的彩陶,代表了中国史前的艺术浪潮。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认为,类似这件彩陶的纹饰旋纹构图在现代艺术中依然鲜活。

    瓷器自然是中国所有文物类型中最能体现社会审美变化的大类,从原始青瓷一直到明清绵延不绝。宋朝则是瓷器发展历程中品质最古典、最有审美格调的时期。此次展览中有一件青釉刻花渣斗,正是北宋时期的茶器。

    首都博物馆策展人冯好说:“我们通常理解的美就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对于美的追求,从古代各个时期的文物上都可以体现出来,这正是生机勃勃的美好中华的最佳注脚。”

    (科技日报北京5月1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