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7日 星期三
风从东方来
——同济大学两大公共科技平台有力支撑我国自主创新
黄艾娇 本报记者 王 春

    今年同济大学7个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奖,一校七奖迸发并非一朝一夕。在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创新中心的当下,高校科研如何担当引擎?在同济大学建校110周年到来之际,记者走进首座汽车整车风洞与世界上规模最大地震模拟振动台之一,探究同济“大爆发”背后,两大公共科技平台如何有力支撑自主创新。

    亚洲“最忙”风洞打破行业垄断

    “呼——”伴随着猛烈的呼啸声,6条乳白色的油液烟雾整齐地紧贴着流线型车身顺畅滑过,如流水般紧贴汽车引擎盖、挡风玻璃飞向后方,几乎看不到缝隙,显示出赏心悦目的美感——这奇妙的场景就是在同济大学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近期进行的风阻特性试验。

    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风洞中心已累计完成试验项目2933项,测试车辆共计3174辆;累计完成测试服务机时数22795.5小时,其中,对外共享服务机时数22153小时,开放共享率达97%以上,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作用彰显。

    作为我国首座汽车整车风洞,建成运营7年来,该中心服务对象涵盖国内主要汽车整车企业及其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以及主要高铁企业,有力地支撑了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自主研发,为我国汽车节能减排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每天,大风机如常运转,测试厅内少有空当。借助在同济进行的整车风洞试验,企业设计的车型风阻平均降低了10%,对应油耗至少减少2%。按照在同济汽车风洞做过试验的车型年销量1000万辆计算,将节省燃油约32亿升,节省燃油费用200亿元左右。

    7年多来,同济汽车风洞充分发挥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的辐射功能,面向国内外汽车整车、零部件企业及高铁企业开放共享,提供空气动力学、气动声学、热管理等方面的测试研发服务。2013年,风洞中心加入科技部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同济汽车风洞这一公共平台所提供的测试研发服务,使得国内汽车企业车型正向开发成为可能。在同济汽车风洞建成之前,国内自主品牌车企的整车设计及其风洞试验不得不全部委托给欧美的设计公司,造型、样车制造和验证阶段的风洞试验全部在国外完成。而现在如上汽、长安、奇瑞、广汽、北汽、吉利等,造型设计、样车制造、优化和验证试验可以全部在国内完成。

    建世界上规模最大地震模拟振动台

    在同济大学,有一个实验平台享誉国际土木界,那就是由4座振动台组成的同济大学多功能振动台。它的总实验能力达200吨,是世界上已建成的规模最大、实验能力最强的振动台实验系统之一。

    大地震来袭,如何为桥梁、建筑、城市管线、地铁及隧道等结构保驾护航,让它们免受侵袭?放眼世界,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创新研究越来越依靠振动台实验技术,国外的振动台实验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国内现有的振动台实验平台,严重阻碍了我国土木工程防灾学科的创新发展步伐。

    同济大学多功能振动台实验室建成以来,依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传统优势和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战略需求和土木工程防灾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与热点,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完成了泰州长江公路大桥、港珠澳沉管隧道等20余项国家重大工程的振动台试验,为这些重大工程的抗震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一多功能振动台系统还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受到国际同行瞩目。2012年,受邀加入美国国家地震工程模拟网系统NEES计划,成为该计划在中国的唯一一个节点。

    以这一多功能振动台实验室为基础,2015年同济大学联合国际四大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共同成立“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中外研究力量,中外联手共同应对地震灾害这一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着力开展国际前沿课题的科学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震后可恢复功能的土木和基础设施工程、重大建筑工程抗震防灾、长大桥梁结构抗震防灾、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长大隧道结构与深水基础抗震防灾、大型能源设施抗震防灾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