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08日 星期一
斩断大学教材编写出版采购的灰色利益链
李焦明

    教育时评

    大学教材重复使用,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已普遍实施。而我国学术界已探讨多年,为何至今仍是“水中月”“镜中花”?落实不下去,叫好不叫座,看上去很美的无可奈何,这一切原因何在?

    一说现有教材使用的不是优质木浆,无法长时间保存;二说学校不具备教材重复使用卫生消毒条件;三说学生不爱护教材在教材上写写画画,破损严重无法重复使用;四说学生和家长观念陈旧,讲面子,执意为学生购置新教材;五说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更新换代速度快,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不能重复使用。

    其实,这些理由表面上看有道理,但根本站不住脚。

    如果重复使用,教材自然会使用优质木浆,学生自然不会涂鸦,不具备消毒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生和家长观念也可转变,教材内容不可能频繁“变脸”,只有少量增删,绝大部分内容不变。欧美国家的多年实践证明,大学教材重复使用是可行的,并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

    很显然,那些理由只不过是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借口”。

    大学教材是“唐僧肉”,有关单位和人员放不下这块“肉”,才是阻碍大学教材重复使用的真正“拦路虎”。

    我们面对的现实是:教材的销量越高,出版社的收入和利润就越高;教材销量越多,就越容易被评为精品教材、优秀教材。而编写大学教材无门槛,每个大学教师都可以编写,大学教师编写教材算教研成果。不仅能获得稿酬,还对评优评先晋升职称有帮助,可谓名利双收,不少教师乐此不疲热衷于东拼西凑编写教材;还有一些出版社要求作者包销教材,编写教材的教师根据教材的销量获得版税收益,教材的销量越高,编写教材的教师版税就越高;一些教材采购部门根据教材的销量获得回扣、报销发票、组织旅游、年终“奖励”等不正当利益,教材的销量越高,不正当利益就越多。

    这就是我国大学教材背后的“利益链条”。

    教材重复使用,势必减少教材销量,挡了教材编写、出版、采购者的“财路”。只有斩断伸向大学教材的“黑手”,才能让大学教材重复使用落地生根。

    为此,大学教材编、审、用要分离;由学生根据需要自行购买教材;有关部门大力推动大学教材重复使用,成立教材回收公司,给予税收减免;千方百计调动高校实施大学教材重复使用的积极性,对成效显著的高校给予表彰奖励。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