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25日 星期二
广州“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出台
二○二○年主要科创指标实现翻番

    科技日报讯 (朝胜 杞人)《广州市科技创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出台。《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实现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提出,到2020年,将广州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形成开放、宽松、自由的创新生态,科技创新多项重要指标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翻一番。

    根据《规划》,到2020年,广州将实现——

    创新投入大幅提高。全社会R&D支出达到84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

    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在干细胞、移动互联网、健康医疗等若干技术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科技创新企业总量达到2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00家,培育1—2家销售收入千亿级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超过5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以上,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受理量达到1000件以上。

    创新资源高度聚集。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4%,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含团队成员)超过500人。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00家,其中1—2家具有国际影响力,技术交易额达到500亿元。

    创新创业生态更趋优化。聚集一批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新增创投总额1000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150家、孵化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累计新增孵化毕业企业5000家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20家,建成1—2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

    《规划》整体分四部分,包括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八项重要任务和四项保障措施。

    坚持“问题导向”是《规划》的一大亮点。《规划》首先对“十二五”时期广州科技创新情况进行回顾,梳理出存在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十三五”时期广州面临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以问题为导向,科学设置八项任务,力求补足短板、解决问题,切实提升广州的科技创新能力。

    突出“产业关键技术创新”也是《规划》的特点之一。《规划》提出,要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科技专项,设置未来产业关键技术专题,加强未来产业规划与布局,打造具有显著领先水平和带动能力、形成非对称式发展优势的科技创新项目,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核心技术从“跟跑”到“并跑”“领跑”转变。

    此外,和以往规划相比,《规划》特别突出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扩展科技创新发展新空间。通过全面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强化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基础构建、扩大创新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几大任务和抓手,为未来5年广州聚集国际高端创新要素创造优质空间载体。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