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7日 星期五
学会选择 勇于坚持 注重实效 实现共赢
——上海理工大学张华教授十余年校企科研合作的感想
杨 建
张华教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实验

    “对高校科技工作者来说,搞科研,一定要与国家的需求、学校的定位保持一致。”说起校企科研合作的关键环节,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张华教授有自己的经验之谈。高校与企业共创科研,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优秀科技团队“跟跑、并跑、领跑”的发展规律,最好是筛选那些有价值、有意义,能够和国际技术从“跟跑”“并跑”,甚至有机会实现“领跑”的项目。

    把脉科研项目,不能唯利是图,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追求应该与企业的商业价值诉求达成某种程度的契合。在十多年的实践中,张华教授创新团队与海尔集团、格力集团、日本松下等企业的科研合作,瞄准的都是由“跟跑”到“领跑”的华丽转变。比如实现“低温冰箱系列化产品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攻克“大型节能环保磁悬浮离心式中央空调关键技术”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选择是勇敢的坚持和漫长的等待。“坦率来说,15年前选择超低温冰箱技术、12年前选择二氧化碳冷柜技术作为团队研究重点时对未来是没有底的,能否成功还看不清楚,都经历过痛苦的选择,但是大家认为只要符合国家需要、符合国际制冷发展趋势,就值得做。团队有股劲,准备拼一拼。”张华教授告诉笔者,与海尔集团合作的十几年来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团队成员经常往返于海尔总部青岛与上海之间,早晨6:50的航班从上海飞往青岛,晚上22点的航班从青岛返回上海,这样起早贪黑的工作模式是家常便饭。正是这样的不断坚持,十年如一日,最终才使得多项制冷空调关键技术被研发、被推广,深受企业欢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技成果被张华教授科技创新团队收入囊中。

    这时候再要求效率,似乎与长期坚持的理念相矛盾,但是在张华教授看来,高校科技工作者在开展校企科研合作时,要时常反问自己“我做这些事情时能给学校带来什么样的益处?是否有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一方面,在科技合作过程中,团队取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是对团队长期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嘉奖。另一方面,在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老师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国际领先技术,了解到很多新兴的研究方向,是对学术能力的提升。“全新的思路、广阔的视野、能力的提高也能传递到学生的身上”,团队成员刘业凤老师说,“当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真实工业生产中的数据和案例,对于学生将来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都是很宝贵的。”

    十年校企合作路,张华教授最知甘甜,“做科研刚开始的阶段肯定都是辛苦的,要能和企业团队‘共苦’,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达到‘共赢’阶段,还需要维持合作,最终重要的是要能‘共享’胜利果实”。目前,张华教授科技创新团队和海尔集团的科研合作拓展到了冰箱、冰柜、空调、低温、技术中心等多个事业部门,已经形成了在制冷领域的领先优势。张华教授认为,不断升级的制冷技术在家用冰箱空调器、食品冷冻冷藏、建筑空调和汽车列车空调等生产生活场景中的普遍应用就是产业与技术结合发展的最好证明。

    面向未来,张华团队正在筹划服务航天和高端低温医疗领域的研究课题,争取取得更多更好的重大科技突破。虽然有一个定律却从未改变:所有的人工制冷都需要耗能,并且制冷空调用电量十分惊人。“如果在制冷技术上有所突破,每台制冷产品的能耗降低一些,效率提高一些,那么对于中国的节能减排将有着巨大的贡献。”在校企合作这条路上,张华教授科技创新团队正在为追赶世界一流制冷技术,服务国家节能减排工作而不懈努力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