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7日 星期五
拒绝学习西方的中东人
高 博

别开书面

    732年,法国的图尔,“铁锤查理”率领法兰克军击退拉赫曼的军队,使穆斯林的扩张止步于伊比利亚。这对欧洲是件大事,正如希腊人击退波斯。但阿拉伯的古代历史几乎没提到图尔战役,穆斯林从未关心过。拉赫曼的成败只是世界边缘的一次小事件。

    《穆斯林发现欧洲》,描述了中东是如何沉迷于“世界中心”一千年,欧洲的兴起又如何冲击了他们的思想。这一心态转变,中国人并不陌生。但中东毗邻欧洲,他们面临欧洲之冲击更直接也更早,因此中东人何以长期闭目塞听?后世探究起来就更有意思。作者是1916年生的刘易斯,中东学的第一权威,写过多本畅销书,是对欧美人的中东观念影响最大的学者。

    当图尔战役时,阿拉伯人的战略兴趣集中在君士坦丁堡,尽管他们最后也未夺取之,也为战争谱写了长篇赞歌。他们认为“罗马人”——这个词指的是拜占庭统治下的讲希腊语的民族——是文明的,值得一提的;西欧则遍地荒芜,缺乏魅力。

    1098年,欧洲已经不是400年前的衰落样子了。十字军一鼓作气,打到阿拉伯人的眼皮子底下。但阿拉伯人瞧不上“法兰克人”,认为这是一群骁勇的野人。他们甚至没有“十字军”这个词。“法兰克人”一词在未来几百年等同于西欧人,而且还传给了中国人——“佛朗机人”。

    阿拉伯人此时四分五裂,同时面对非洲柏柏尔人和亚洲突厥人的压力,所以法兰克人占领耶路撒冷的消息,甚至没在巴格达引起多大波澜。之后两百年占领期,中东各支穆斯林力量都愿意跟法兰克人做交易,甚至结成同盟。阿拉丁的军队最终驱走了法兰克人,两百年十字军史也就成了中东历史上普通的一页外族骚扰章节。

    阿拉伯得以了解欧洲的渠道,是中东本地基督徒,以及欧洲侨商,但这些人是社会边缘,不影响主流意识。中东人自认为,不论生活享受、高雅文化和头脑聪颖,均不需要到中东以外去寻找榜样。那时候,描述欧洲的寥寥几本中东地理著作,基本是《山海经》似的奇闻书。

    中东人对希腊文明还是尊重的。哈里发组织学者团体,系统翻译希腊学问。公元1000年以前,西欧人就派贵族子弟去西班牙学习穆斯林学问。十字军运动之后的和平交往期间,西欧人更是大举将阿拉伯文的希腊学问翻译成拉丁文。

    而阿拉伯人则对拉丁文不感兴趣,更无法想象去学习西欧的语言。阿拉伯人自豪认为,从大西洋到中国海,阿拉伯语是唯一值得掌握的语文。

    尽管土耳其上层在18世纪就意识到西方压力之大,尝试向西方取经;但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中东社会才有了西方强盛的共识,愿意送子弟去欧洲留学,仅比中国人早几十年。

    在十字军运动后漫长的五百年,中东人逐渐意识到欧洲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的领先,但访问西欧的商人和使节并未像俄罗斯的彼得那样探求工艺。他们写报告,主要是描绘民风,往往以贬损的口气:欧洲人相貌丑陋、性情怪异、肮脏、唱歌难听……一切跟中东人习惯不同的事物,他们都嘲笑,包括欧洲人刮胡子。

    中东人对欧洲妇女自由尤其不解,认为欧洲女子之举动轻浮,给丈夫戴绿帽之容易,简直是惊世骇俗。中东访客并不去思考:欧洲这些风俗,与其崛起有没有关系呢?

    《穆斯林发现欧洲》重点讲述了中东人从自豪到迷茫的几百年,对外是什么心态。很难定论一个民族拒绝学习和改变的原因。或许如这本书序言中提到的,漠视邻居和缺乏好奇是人的通性,像近代欧洲人的那种好奇才是需要解释的?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