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6日 星期四
黄钟晖:南宁轨道交通建设技术带头人
本报记者 江东洲

    从全面动工到全线投入试运营,南宁地铁1号线仅用4年,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全国排在了前列。

    让人惊叹的不仅是“南宁速度”,还有“南宁质量”。南宁地铁1号线东、西段分别于2016年5月29日和11月30日以具备国标规定的试运营基本条件通过评审验收,实现了首条分段开通线路一年内2次以最高级别通过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肯定和称赞。

    作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和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专家委员会委员、南宁市特聘专家和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钟晖带领技术团队在南宁地铁建设中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

    “南宁市民对于地铁充满期待与渴望,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和鼓励,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最大动力。”黄钟晖说。

    开篇:遇到一系列棘手难题

    作为南宁市首条地铁,1号线从开始建设到全面建设并不是很顺利,前后耗时4年:2009年2月广西大学试验站开工,2010年7月建设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2012年底最终全面动工。

    “一方面是因为之前没有经验,需要相关各方逐步学习、了解、探索;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不停的争辩、不断的磨合,从存在分歧到凝聚共识,确实消耗了很长时间。虽然之后看来,那段时间的充分准备为全面开工建设后各方的同心协力和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当时,眼看着同时期的长沙、昆明等兄弟城市进度势如破竹,心里真的是焦急。”黄钟晖说。

    他们的压力还延续到了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构造、周围环境、后期运营要求等原因,南宁首条地铁的建设遇到了一系列棘手难题,有些即使从全国来看也是少见的。

    “比如火车站—朝阳站区间四线交叉重叠隧道盾构施工。按照规划设计,1号线和2号线在火车站站—朝阳广场站区间交汇。为最大限度地方便市民出行,朝阳广场站和火车站设计成连续两站同站台换乘,这就使得火车站—朝阳站区间出现四条隧道呈‘扭麻花’状四次在朝阳桥交汇重叠。朝阳桥是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桥,且该区域隧顶最小覆土厚度仅为4.82m,业内专家指出‘盾构四线交叉重叠近距离多次穿越重大危险源全国罕见’。”黄钟晖说。

    所有这些压力与难题,在黄钟晖的带领下,凭借着拼搏创新的精神和对“地铁梦”的执着,南宁地铁建设者们一一克服,保证了广西首条地铁“又好又快”的开通,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出了具有南宁特色的经验,为今后的地铁建设奠定了基础。

    建设: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1号线工程实施之难,为全线网之最。

    “一方面,由于1号线沿邕江北岸敷设,大部分线路处于河流的冲积阶地上,地面水系发达,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加之这是南宁首条地铁,建设者们对工程水文地质情况的了解和处理经验少。另一方面,1号线穿越繁华的老城中心,建筑物密集且年代久远,结构及基础形式不仅薄弱而且对沉降的反应比较敏感,稍有不慎易造成开裂和坍塌。”黄钟晖说。

    一路走来,黄钟晖带领技术团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科学研究、专家论证、精心组织设计和施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高渗透富水圆砾地层土压平衡盾构始发、掘进、接收施工;紧邻密集建筑物的朝阳站33m的超深基坑施工;火车站—朝阳站区间四线交叉重叠隧道盾构施工;白苍岭站—火车站区间盾构近距离下穿密集房屋群和火车股道及站房(最小距离2.5m),盾构在高渗透圆砾地层中下穿西明江、心圩江、南湖、竹排涌等水系;百花岭—佛子岭站区间大跨度暗挖隧道与盾构隧道近距离施工;高渗透富水圆砾地层的联络通道施工等。

    2014年10月7日,南宁地铁遭遇建设以来的最大挫折——七标鲁班路站至动物园站区间发生坍塌事故。造成该事故的原因一是对富水圆砾地层复杂的水文地质状况认识不透砌,二是工程管理的疏忽。

    为此,南宁地铁痛定思痛,优化了所有富水圆砾地层的施工工法,总结出了重大风险的“六专”管控制度:施工前编制专项技术方案和应急预案并组织专项评审论证,开展安全条件专项验收,施工过程落实专项监测方案及安排专人全过程值班,确保风险可控。

    在那之后的所有施工中,南宁地铁都会严格落实重大风险源“六专”管理制度,重新走上建设快车道,保证了1号线的按时开通。

    未来:信息化智能化的地铁运营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一直是产业内的痛点,如何实现精细化管理和高效、盈利的运营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信息化技术和传统行业的结合,将给传统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是当前信息化热度最高的词。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为互联网+传统行业提供了无限可能,如‘互联网+地铁建设’将大大提高建设的管控水平和建设效率;‘互联网+地铁运营’将大大提高运营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的可靠性。”展望未来,黄钟晖希望南宁地铁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其中,信息化和智能化是最重要的创新方向。

    “人力成本在轨道交通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超过50%;同时,人的主观性和情绪波动使其在工作中容易出错。因此轨道交通智能化,将有效降低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提高运营的可靠性和效率。目前北京和上海已开始启动轨道交通无人驾驶技术,这将是智能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黄钟晖说。

    为探索先进信息技术在地铁中的应用,1号线PIS系统的车地无线通信网络采用了当前业界最先进的802.11ac技术(使用5.8G频段),车地之间的无线传输带宽可达50Mbps,是目前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在线车辆与地面通信的最大数据带宽。利用802.11ac技术,既保证了车载PIS系统视频信息的清晰流畅直播,还能将所有在线列车的多路车载视频监控图像实时高清地上传至控制中心大厅的CCTV监控平台。

    此项技术的应用也为今后面向乘客提供更多的新业务新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