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0日 星期一
原来你是这样的“空巢青年”
倪雅琪

    我曾经看过一则消息:某一天,广州的飞机停飞,为北回的大雁让路。航拍的镜头之下,鸿雁成行,一字排开,历经数千里长途,从他乡返还故乡。这是发生在动物界的迁徙,人类世界也同样发生着迁徙,一次次、一日日、一年年。老弱的人被留在故乡;年轻力盛者则从故乡辗转到陌生的都市,为了自我实现而寻求更多的可能性。前者是大家所熟知的“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后者则是“空巢青年”。

    日益增加的“空巢青年”

    数据显示,中国的独居人数从1990年的6%攀升至2013年的14.6%。这个数据还在持续增长,中国目前有超过5800万人独居。“空巢青年”在其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他们的人数,可能多达2000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熟悉的故土,走入陌生而庞大的都市之中。

    那么“空巢青年”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大多数人是“空巢青年”。55.1%的受访者认为“空巢青年”既是一种居住状态,也是一种心态。

    “空巢青年”所面临的基本困境包括:缺乏感情寄托、居住条件差、生活困顿、社交范围窄、缺乏照顾与关爱、作息混乱、娱乐生活匮乏、上升通道受阻等。

    “空巢青年”心理画像

    据此,我们可以对“空巢青年”们勾勒出这样一幅心理画像:他们承担较多的压力因子,时常处于应激状态下,焦虑水平偏高;睡眠、饮食状况不佳,紊乱不安;社会支持水平较低,没有或很少有亲密关系。

    然而,与此同时,审视这些特质的另一面,“空巢青年”也有可能: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倾向于发展出更多的问题解决策略;生理需要较少,追求需求层次最高层的自我实现;踏出自我舒适区,在亲密与孤独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他们要与家庭告别。如果说原生家庭曾经带给他们一种“根”的感觉,那么他们所选择的“自由”也将带给他们无根的冲击。这是一个撕裂而痛楚的过程,他们必须学会摆脱对家庭的依赖感,忍受分离的焦虑,确立自我的界限,将自己的责任还给自己,家庭的责任还给家庭。

    当然,“空巢青年”仅仅只是一个标签,一种快速认识这个群体的方式,并不能简单地定义其中的每一个人。

    这群年轻人在陌生的城市打拼,伴着晨光鸡鸣开始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明天。一些信念揣在他们的心中。他们困顿、受挫,也在黑夜里高歌。

    他们是赌徒。在“空巢青年”的角色之外,他们打赌能成为自己。他们并不惧怕无人等候的空巢,或是遥远不可知的未来。恐吓他们的,是内心的荒原。

    他们抬起脚步向前,可能性捏在他们的手心里。那或许更好,或许更坏。总之,那是不同的。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