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09日 星期四
莫把“双一流”当“唐僧肉”
胡一峰

    这两年,高教领域一个热议的话题就是“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两会期间,它同样成为吸引“眼球”的焦点之一。实际上,多年来,我国一直在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懈努力,时至今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规模还是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正站在一个更高的新起点上,同时也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在近日的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拿着“985”“211”的船票上不了“双一流”的船。这无疑敲了一记警钟。如教育部部长所言,“双一流”高校不搞“终身制”,也不搞靠几个指标来评估,遴选工作依靠第三方进行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布局、促进各高校差异化发展、提升我国高教总体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笔者认为,“双一流”建设的新做法并没有否定过去相关高校的成绩。不论征途有多长,接力棒总是由离我们最近的那位选手递来的。学科建设尤其讲究学术积淀和文脉传承,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都不会凭空产生。 无论是“985” “211”的建设成就和经验,还是存在的不足,都是今天“双一流”建设的基础和借鉴。在向“双一流”前进的路上,不妨回头看看曾经走过的路,总结经验,避免重复建设、同质发展,把“双一流”变成一次新的出发。

    对于出发,我们总是充满热情,这是因为出发意味着希望和承诺。而要兑现承诺,摆正心态尤其重要。不论对于高校抑或地方政府而言,“双一流”都不是唐僧肉。高校固然应努力进入“双一流”行列,为自己争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却没必要把“修成正果”的希望寄托在千方百计咬上一口“唐僧肉”,更没必要四处打探“唐僧走到哪儿了”,而是应着眼长远,保持定力,在充分继承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修炼内功,真正实现新跨越,促进我国高教整体实力的新提升。

京ICP备06005116